参考消息报道,21日中国外长强调,中欧经贸关系产生某些波折不符合双方利益。外长敦促欧盟与中国经谈判协商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中国外交部官网消息显示,21日,我国外长在北京会见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法比尤斯时指出,中国坚决支持自由贸易,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贸易体制。外长认为,中欧经贸关系出现波折不符合双方利益,并表示期望欧盟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考量,与中方通过谈判协商找到解决各自关切问题的途径。
据新华社消息,在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磋商一事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于28日指出,倘若欧方在与中方进行磋商期间,还与部分企业单独开展价格承诺谈判,这将会动摇双方之间的信任,干扰整个磋商进程,并且会给价格承诺协议在后续的执行与监管工作中增添更多行政成本。
当日有记者提问,10月25日,欧委会于有关中欧举行视频会谈的新闻中称,依照世贸组织规则,欧委会具备与参与调查的不同企业商讨价格承诺的权力,其与中国机电商会开展价格承诺谈判,并不排除其他企业单独与欧方进行价格承诺商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作出了回应。
事件的起始点能够追溯到2023年9月13日。当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之所以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当下全球电动车市场有大量低价的中国品牌占据着,这些企业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诸多补助,这一情况严重干扰了欧洲市场的秩序。上汽、吉利、比亚迪以及蔚来等多家中国车企都被纳入调查范围,需要配合应对相关事宜。国际能源署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表明,2022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超出1000万辆,新车渗透率达到14%,而中国在这一市场所占份额超过了60%。
10月29日,欧委会一手推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所谓“反补贴关税”举措。欧委会全然无视中国的强烈反对,而且自身也无法提供确凿证据,就公然宣称结束“反补贴调查”。依据欧委会所发布的声明,中国汽车出口生产商最终被征收的税额情况如下:比亚迪为17%、吉利为18.8%、上汽为35.3%;特斯拉受到“特殊对待”,被征收7.8%;其余合作公司被征收20.7%;其余不合作公司被征收35.3%。欧委会在声明中称,最终关税将自本月3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5年。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在中欧双方就相关事宜进行磋商之时,欧盟竟然暗中与一些中国电动车企业接触,企图进行所谓的“单独谈判”,这显然是典型的“分而治之”策略。欧盟方面可真是算盘打得很精。欧盟的这一行为马上招致了中国商务部的严正警告。欧盟方面深知单纯依靠贸易保护手段无法阻挡中国企业,于是就想使用“拖字诀”,通过多种手段延缓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速度,从而为其本土企业争取转型升级的时间。
去年访华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其访华期间一度态度积极,意图与中国“修复关系”。然而在当前中欧贸易谈判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位官员却忽然改变态度,大肆抨击指责中国,还要求中国承担责任。在反倾销调查案通过之前,就有欧盟官员透露,在针对相关草案的调查里,实际上并未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盟汽车制造商构成实质性损害,但欧盟仍然决定对中国采取行动。据消息人士称,中欧之间既存在广泛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也存在产业链方面的竞争。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乃是欧洲的支柱性产业,其在欧盟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达7%。对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在欧盟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而言,汽车产业更是其民族引以为傲的领域。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奔驰、宝马、标致、雪铁龙等知名汽车品牌畅销于全球各个角落,收获了巨额的利润,中国市场也包含在内。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汽车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去年全球售出的1000多万辆电动汽车中,超过60%为中国生产制造。
中方的立场十分清晰,即谋求构建一个统一的出口价格体系,从而简化面向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出口流程,推动双方贸易顺利开展。在欧盟出现“阴阳”行径的情况下,中国已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中国企业也正在积极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科创板日报》报道称,中国一家著名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决定暂停在德国的两个电池工厂项目。不管是对德国还是对中国来讲,这一决定都是一件憾事。对中国来说,海外工厂的建设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环节。
欧盟心知肚明,中国电动车能在欧洲市场闯出一片天地,并非依靠政府补贴。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到整车生产,再到电池制造,均处于一流水准。即便中国电动车涨价,在成本控制方面仍远超欧盟。眼见正面竞争无法奏效,欧盟又使出“分而治之”的手段。其暗中与部分中国电动车企业私下接触,企图进行单独谈判。此招极为阴险,目的在于挑拨离间,破坏中国电动车企业的团结,迫使中国做出更多让步。
说到底,欧洲的盘算颇为精明。其意图拖住全体中国企业的发展步伐,并且挑拨内部关系,企图用这种小手段瓦解中国企业的整体优势。在欧盟高额关税威胁面前,部分中国新能源车企难以承受,试图以个人名义私下与欧盟达成协议以逃避高额税收。不少企业家着眼于短期利益,将眼前的微小利益视为珍宝,却忽视了严重后果:集体利益受损,中国新能源车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会急剧下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