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嘎拉战友情
刘洪光
在遥远的边疆,记忆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缓缓展开。马连长,那个来自河南唐河的汉子,身材挺拔而坚毅,典型的北方人。他从川大历史专业毕业,带着满身书卷气与军人的果敢,来到了嘎拉。那时我是载波分队长,他任连长,我们的缘分就此开启。他年长我几岁,性格和顺,言语甚多,与人交谈时,那丰富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让我深深着迷。
马连长来嘎拉时已是冬季,那时的嘎拉,寒风肆虐,冰雪皑皑。这片土地被严寒所笼罩,气温持续在零度以下,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干部战士们只能依靠柴火取暖,以抵御那侵入骨髓的寒冷。马连长总是棉衣棉裤全副武装,由于长时间的穿着和活动,他两袖肘和两膝盖处都已油光发亮,那是岁月和环境留下的痕迹。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皮鞋从早到晚却始终保持着油光铮亮,仿佛是在这艰苦环境中一抹倔强的精致,展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同样令人称奇的是他刚到嘎拉时,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相对分散的营房区域,传统的哨声对于人员的召集力显得苍白而乏力。于是,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创新的思维,首创了用废弃汽车钢圈悬挂在电杆上敲钟就餐的非凡壮举。
那废弃的汽车钢圈,在他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使命。当敲击它所发出的清脆钟声响起,仿佛是时光深情的吟唱,携着空灵与悠扬,余音袅袅,回荡在嘎拉的每一个角落。那声音清脆而响亮,似能穿透层云,无论营房的近处还是远处,都清晰地听见。
这独特而奇妙的举动,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瞬间点亮了我们略显单调的生活。它为我们的日子增添了别样的乐趣,成为了我们在这艰苦岁月中的一份甜蜜的慰藉。每当那钟声响起,大家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那些一起奔向食堂的画面,成为了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贵篇章。
还记得那些我与马连长一起巡线、修线的难忘日子,那是一段段饱含艰辛却又无比充实的时光。我们并肩行走在边疆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多庆湖边、神女峰下、堆拉坝子、塔克逊、康马留有我们的印迹,在每颗电杆下每一步都踏得那么坚实而有力,仿佛要将我们的决心和信念深深地嵌入这片土地。
为了改善生活,我们曾一同前往岗巴县,用物资换回肥美的岗巴羊。也曾一起下到偏远的哨所,为坚守的战士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还曾长途跋涉到亚东沟,费力地拉回柴火,顺便品尝鲜美的亚东鱼。那每一个场景都深深地印刻着我们共同的足迹,每一处角落都留存着我们相依相伴的身影。
在岗巴机械队那充满特色的藏式招待所里,我们一同感受着别样的风情,独特的民族文化,一切都让我们沉醉其中。还有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岗巴温泉,温暖的泉水轻柔地包裹着我们,仿佛也在默默地见证着我们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情谊。那水温润着肌肤,也温暖着心灵,让我们在疲惫之时得到了最贴心的抚慰。
与他在嘎拉相处的时光,是那样的难忘而美好。我们一同经历风雨,一同分享欢笑与汗水。他的为人宽厚大度令我敬佩不已,那份战友情,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我心中。
然而,时光匆匆,他在嘎拉当连长的时间并不长,不到两年便调到了拉孜营当副营长。但那短暂的时光,却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比珍贵的回忆。
说来我与马连长很有缘,三年后我调到江孜,没想到他又到江孜通信营任营长。我们再次相聚,那份战友情愈发深厚,曾经在嘎拉的点滴回忆涌上心头,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
如今,每当我回首那段嘎拉岁月,马连长的身影便会清晰地浮现。那是一份深深的战友情,即使岁月流转,也永不褪色,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成为我前行路上温暖而坚定的力量。那废弃汽车钢圈悬挂电杆上敲出的钟声,也仿佛依旧在耳边回响,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与深情。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洪光:网名明月清风一壶酒,四川省南部县人,1982年10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第二通信总站、第一通信总站任分队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工程师等职,2003年自主择业到拉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