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虽然因为签订了太多的卖国条约,被冠上了很多骂名,但他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却有着卓著功勋,他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是对抗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1863年,太平天国败局已定,李鸿章和英国雇佣军一起攻打苏州,当时清军势大,苏州被攻克只是时间问题,苏州城内的一部分人就想着投降清军,其中主要人物就有太平天国的八王,他们在英国雇佣军的联络下,投降了李鸿章,可李鸿章却设了鸿门宴,将他们全部杀了,这次杀降对李鸿章造成了很大影响,而让人疑惑的是,李鸿章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杀降呢?
当时在苏州驻守的是太平天国的谭绍光,此人性格非常硬,虽然他也明白太平天国气数已尽,但他不愿投降,在李鸿章等人围攻苏州的时候,他已经打定了和苏州共存亡的主意。他虽然是主帅,但他也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太平天国从建国到灭亡,总共封了两千多个王,谭绍光手下就有八个王,也称为四王四天将,这八人以郜永宽为首。这几个人和谭绍光本来就不和,到了这种生死关头,越是离心离德。
英国雇佣军比淮军更神通广大一些,他们有着外国人的身份,太平天国的军队虽然打外国人,但后期也不敢太过分,因此,在苏州城内有不少英国雇佣军的探子。这些人也从自己的渠道得知了谭绍光和郜永宽几人之间的矛盾,认为当中有炒作空间,于是就开始谋划,如何让他们反目,让八王投降,以期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拿下苏州。李鸿章对此也十分赞同,特地派以前投降清军的程学启到苏州当说客。
一个愿意投降,一个愿意招降,正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一说和,郜永宽为首的八王就向清军投降了,投降的时候,李鸿章许下了不少条件,什么既往不咎,荣华富贵都是正常操作,可是郜永宽他们永远也不会意识到,一个可以签订那么多卖国条约的人怎么会是好相与的人,如果能够让大清强盛起来,李鸿章不介意背更多的骂名。郜永宽向李鸿章承诺,杀掉谭绍光,将苏州城献出去做投名状,为了自保,他们还提出让英国雇佣军做担保,可是李鸿章根本不买账。
八王联合自然不是谭绍光能够抵挡的,更何况还是有心算无心,没过多长时间,苏州就换了旗帜,谭绍光以及手下的诸多将领都被郜永宽等人在酒席上诛杀,就连谭绍光的府邸都被这些人血洗了。苏州拿下了,可是苏州的事情还远没有结束。郜永宽等人眼巴巴地等着李鸿章兑现自己的诺言,因为有英国雇佣军的担保,他们也不担心,可是事情就是如此出乎意料,李鸿章设下鸿门宴,邀请八王喝庆功酒,在酒席上将这些人全部诛杀,随后李鸿章还不放过这些人的手下,对投降的太平军展开了围剿,一时间苏州城血流成河,数万人被淮军诛杀。
主导的李鸿章一时间也成为舆论中心,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英国雇佣军都对李鸿章的做法十分不满,朝中大臣是迫于仁义礼智信,不满李鸿章杀俘虏,而英国雇佣军则不满李鸿章背信弃义,坑了雇佣军的名誉。李鸿章可是能够签订多个卖国条约的人,脸皮什么的他早就不在乎了,他只做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认为杀降对清朝有利,他就杀降。但这件事终究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清朝的大臣先不说,就说英国雇佣军,李鸿章为其请功,发了七万两赏银,而后又给雇佣军指挥官私人账户存入了一万两。
这次杀降有人觉得杀的对,有人觉得不对,争论不止。以当时的时间来看,太平天国气数已尽,不是双方战斗白热化的时期,白热化时期,招降可以瓦解太平天国内部,而到了末期,瓦解不瓦解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相反,如果能够通过杀降来给别有心思的人一个警示,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杀降之后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仅坚定了太平军誓死抵抗的决心,还赔偿了大笔金钱,所以说,李鸿章杀降有利有弊,综合来看,利大于弊。太平天国已经到了末期,就算誓死抵抗也没用,而赔偿英国的银子可以换来国内的稳定发展,也是很合算的,如果李鸿章不杀降,后面投降的人再次反叛,可能会花费更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
《李鸿章传》
《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