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觉得i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历劫的。
学生时代那个老师提问时低下头不敢举手的孩子,长大后就成了职场里高敏易内耗的社恐打工人。在这个由外向性格主导的社会里,内向者被天然地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就像鸟鸟在脱口秀的段子里说的那样:
“我很想做一个外向的人,因为外向的人就像太阳,热烈明亮,引人注目,内向的人就像月亮,只要有太阳在,没有人能看得到它。”
图源:《宇宙探索编辑部》
作为内向者的一员,我对这段话太能感同身受了。
尤其作为一个完美主义又好胜心强的i人,我也曾要求自己戴上e人的面具,努力迎合那些招聘软件上标注的“性格外向开朗,善于沟通”的要求,但我最终收获的,却是日渐枯竭的生命力。
这种“内向者困境”持续了很久,直到19年我读到一本书,叫做《内向者优势》,里面提到内向是有其生理基础的,即与体内的乙酰胆碱相关,因此内向的人在表达时会显得迟钝,因为他们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开始说话,而通常在书写之后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想法。
图源:《书店》
这本书点醒了我。于是从19年开始,我便拿起笔开始写作。
最初写日记,里面是鸡毛蒜皮的情绪和流水账。但在写作中,我找到了i人喜欢的一切——安静、具有荫蔽感,好像在雨夜里亮起一盏台灯,让我的触角可以自由伸展,温柔地与这个世界相遇。
毛躁的生活可以在书写中被抚平和理顺,写作好像承担起了心理疗愈的作用。我也逐渐能理解作家麦家所说的:“我曾一度被困在童年的回忆中,内心深处有一个幽灵一直在徘徊。写作是为了驱赶那个幽灵,寻求真正的解放。”
图源:《刺猬的优雅》
写作要坚持下去是需要反馈的,于是我开始尝试把我写的东西放到互联网上,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写作原来可以成为内向者的社交方式。
文字就像磁铁一样,把志趣相投的人汇聚到一起。互联网是个无限递归的奇幻世界,我们从一个兔子洞到另一个兔子洞无限坠落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社交选择的过程。
许多新人作家都是因为坚持在互联网上写作,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也邂逅了改变人生命运的伯乐。
畅销书《夜晚的潜水艇》就是作者陈春成早期在豆瓣发布的日记和个人公众号文章的集结,这些文章最初在互联网收获了许多粉丝的喜爱和共情,最终吸引了理想国编辑罗丹妮的关注,得以出版成书;
《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胡安焉也是如此,他自认“性格内向孤僻”,他曾说“我要开始写作,写作会给我带来朋友,反之孤独就像深渊,连我都感到畏惧”。如果不是因为坚持写作十几年,辗转于二十几份职业的他可能至今依旧漂泊在深渊边缘。
图源:《在森崎书店的日子》
所以,你发现了吗?写作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社交的主动性,它甚至能帮助内向者跨越现实生活的圈子、阶层,直接与自己的“同道中人”对话,它是内向者向虚无世界探求的一把金钥匙。
但是,有了这把钥匙,也不一定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在写作的新手村里,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一瞬间激情的冲动,想要立马写点什么出来,脑子里有许多想法在猛烈生长,但是思绪纷乱,像炸开的爆米花理不清头绪,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写,要写些什么;
我们也可能会去寻求“大师”的帮助——我们读书,试图在阅读中学习和借鉴,但阅读之后带来的自卑会让我们与潜意识里的目标越来越远,我们只能看到大师们烹饪出了一盘美味佳肴,却不知这珍馐背后要去何处寻觅食材、刀法如何操弄,火候怎样掌握等。
最终这条路可能就走向了无疾而终。
图源:《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手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