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外网消息称,北伏这家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且在欧洲动力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宣布要调整业务模式。这一调整包括裁减大概1600名员工,暂停阴极活性材料的生产,还会推迟新建电池超级工厂的计划。北伏当下的这种状况,让那些曾经看好它长远发展前景的业内人士感到十分惋惜,也让人们对欧洲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产生了深切的忧虑。在电池供应链研究与咨询方面的分析师安迪·莱兰指出:“北伏是欧洲电池行业的一个标杆企业,要是它不能进行生产的话,这就意味着欧洲在很长时间内都要保持对外依赖的状态。”
为保证裁员具有合理性,Northvolt宣称会与工会展开沟通协商。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确切表示:“我们必须采用恰当举措,来应对汽车市场以及更广泛的工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自2016年创立以来,Northvolt在大众、高盛以及西门子等巨头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参与者。不过,在2023年初,该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遭遇诸多难题,电动汽车需求的放缓,再加上来自中国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还有一系列健康与安全问题,致使Northvolt的运营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整个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普遍状况,在北伏特面临的困境中得以折射。就在不久前,欧洲汽车工业紧急向政府发出呼吁,希望政府能采取应对措施来缓解当前压力。最新数据表明,2024年8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大幅下降了45%,从165204辆一下子锐减到92627辆,市场份额也由21%降到了14.4%。这一组数据清楚地揭示出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指出,在欧盟内部,德国和法国是两大主要的新车市场,而这两个市场销量的明显下滑,是导致当前汽车销售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
2024年10月,我国政府正式宣告,国内汽车企业将在欧盟暂停扩展计划。这一宣告标志着我国在全球汽车市场战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尤其体现在欧洲市场布局上。具体来讲,此次暂停涵盖多个层面,像停止新工厂的建造、暂停签订新的合作协议,品牌宣传等市场推广活动也包含在内。我国企业原本是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成员,在动力电池领域,我国企业更是有着绝对的技术与成本优势。我国作出这一决定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对欧盟针对我国电动汽车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的回应。
10月24日晚间,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做出了暂停在德国投建两个电池工厂项目的决定,至于目前,既没有复工的计划,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安排。10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尝试向蜂巢能源求证此事,并且希望通过蜂巢能源的合作伙伴长城汽车来获取更多的信息,然而,到现在为止,双方都没有正面回应这件事情。有一位对蜂巢能源比较熟悉的锂电从业者向记者透露,蜂巢能源此次暂停工厂项目,很大程度上是自身财务方面的原因。蜂巢能源虽然有着丰富的产品规划,可是其现金流难以维持项目运作,而且上市终止这件事对蜂巢能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财新》报道中援引一名知情者的话表示:“蜂巢的欧洲工厂若要建成,前期需共支出300亿元投资,这一投资规模对像蜂巢这样规模的锂电企业而言过于庞大。”此外,在过去三年里,蜂巢能源的财务状况始终不太乐观。华夏储能留意到,蜂巢能源此前在申报IPO的招股书中透露,2019年至2022年这4年累计亏损约44.37亿元。早在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就已启动上市计划,拟募集资金150亿元。然而在一年后的2023年12月,蜂巢能源仅完成一轮问询后,就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这一消息发布后,在德国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应。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接受采访时称,中方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可这对德国和欧洲的电池供应链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冲击。他也承认,德国政府正在与中方沟通,试图挽回该项目。不过,事情好像没那么容易解决。有分析认为,中企暂停在德国的投资,极有可能是对德国政府自去年以来一系列对华政策的回应。因为自去年开始,德国在诸多敏感议题上频繁对中国表示拒绝,比如德国经济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Elmos的交易。
欧盟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实际上却犹如“七伤拳”一般,在打击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其结果是,欧洲的消费者不得不为更昂贵的电动汽车掏腰包;欧洲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可能会减少;欧洲的绿色转型进程或许也会遭到阻碍。此外,欧盟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破坏了全球贸易规则,使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损。在中国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之后,欧盟内部产生了分歧。部分成员国开始思考关税政策是否真的有效,它们觉得继续对抗下去只能让双方都受到伤害。于是这些成员国倡导通过对话与协商来解决贸易争端,进而维护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
对此,路透社记者于30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进行追问:近期有不少欧洲国家元首访华,中方是否打算借此契机,促使他们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事上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呢?对此,林剑再次强调,中欧之间存在正常的各级交往。通过对话与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这既符合中欧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双方企业和民众的普遍期望。“期望欧方秉持建设性态度,继续与中方推进磋商进程,展现诚意与灵活性,探寻解决方案,防止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和升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