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锡侯,字晋康,绰号“水晶猴子”,出生于1889年,四川营山县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著名爱国抗日将领。
邓锡侯是一个非常圆滑世故的人,保定系的重要人物,川军派系重要将领。
邓锡侯出身贫寒,八岁丧母,十岁丧父,靠舅母文氏抚养成人。
当时在大时代浪潮中,站在最前端的人,有很多人都是出身贫寒,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邓锡侯幼年就读于乡中的私塾,因为天资聪慧,深受老师李樵的赞赏。
邓锡侯自从懂事以后,就开始在他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国家大事。
少年的邓锡侯曾经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梦想是为国家,为家乡,为自己去寻求一条出路。
1906年,邓锡侯到了成都,人生地不熟,正好赶上成都陆军小学堂第一期招募新生,于是邓锡侯决定弃文从武。
1909年,邓锡侯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所属的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学习,
毕业后,因为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深造。
辛亥革命开始前夕,邓锡侯没有毕业就离开学校,回四川参加了新军,这期间他认识了川军其他将领。
中华民国政成立之后,他投靠刘存厚,被分配到第四师,先后担任副官、连长等职。
护国战争爆发以后,刘存厚率先响应“反袁护国”的号召,当时邓锡侯已经是营长,他跟随刘存厚配合蔡锷的部队作战。
邓锡侯作战英勇、头脑灵活,多次击败北洋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滇军将领朱德,两人相互配合,多次打退了北洋军援军的进攻。
朱德和邓锡侯两人年龄相仿,都是从四川农村出来的青年军官,加上协同作战的经历,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土地革命时期,邓锡侯部与红四方面军作战时,几乎没讨到什么便宜。与红一方面军交战时,可以说是出兵不出力,对空乱放几枪就撤。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锡侯主动请缨,出川抗日。
川军在刘湘的统一协调下,派出两支抗日军队,一支是杨森部,一支是邓锡侯部。
国军将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思想上是有变化的。
保定系、讲武堂系的国军将领,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与红军作战的时候,还是挺积极。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有很多都是高级军官,担任着战区司令。
在解放战争时,就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有许多不愿再参加内战。
黄埔系大部分青年军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崭露头角,纷纷立下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埔系的基本是高级军官,他们雄心依然存在,在与解放军将领交战时,双方将领是各显神通。
1937年8月18日,刘湘召集川军将领出川抗日。
刘湘部六个师,杨森部两个师,邓锡侯部两个师,孙震部两个师,李家钰两个师。
川军共14个师开赴前线,蒋介石任命刘湘为第二预备军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一纵队司令,唐式遵为第二纵队司令,由刘相统一指挥。
9月5日,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在成都市少城公园举行,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
参加大会的有刘湘、唐式尊、邓锡侯、孙震、潘文华、张澜等,以及民众代表和学生约一万余人。
邓锡侯致辞时,语气坚决,态度鲜明,他说四川人是具有爱国传统精神,黄花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护国之役有四川人。
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我们身为军人,应当拼命争取历史的光荣。
川军出川以后,如战而胜,当然很光荣的归来,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
我们出川抗日,要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更希望后方的人民要勇敢的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如此前仆后继,一定能战胜敌人。
全体部队从成都出发,沿着川陕公路前往宝鸡,平均每天只能走70华里左右,30天后到达宝鸡,随后转乘火车到西安。
9月12日,平绥战事激烈,日军直逼晋北。
9月18日,晋北战事吃紧,日寇几度进犯娘子关,晋北连日激战,战局恶化。
1937年10月,邓锡侯先头部队到达西安,奉蒋介石之命,立即奔赴山西,增援娘子关。
10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邓锡侯、孙震分别被任命为第22集团军正副总司令。
北方气候寒冷,川军士兵依然是单衣短裤,赤足草履。
战局的风云突变,根本来不及等待配发装备。
众将士一心杀敌报国,服从调度,毫无怨言,在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越潼关,渡黄河,入山西,奔赴前线。
一支步枪和两颗手榴弹,枪的种类及其复杂,口径还不一致,大多数连队全都是步枪,缺乏自动火力。
在这样的装备下,川军的将士完全是凭着爱国的热忱,以血肉之躯和日寇作战。
日军来势凶猛,阎锡山放弃太原,蒋介石电令邓锡侯部,开赴河南,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指挥。
不管是阎锡山,还是程潜都不喜欢川军,觉得川军装备落后,一旦接收,还得配发装备,在当时武器、弹药缺乏的年代,这相当于是赔本的买卖。
徐州会战改变了川军的命运,改变了国人对他们的看法,当时由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负责指挥。
李宗仁正在部署徐州会战的时候,山东的韩复榘向后一路的溃逃,他的溃逃打乱了李宗仁的战役部署,对参与徐州会战的国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徐州会战中的国军,有一半的兵力还在行军路上,比如张自忠的第59军正在赶来的路上。
西北军的孙连仲、庞炳勋等也才刚刚到来,工事还没来得及修建,重武器和弹药还在运输的路上。
李宗仁向蒋介石要兵,蒋介石手里也没有兵,正在李宗仁一筹莫展时,白崇禧打电话来,说自己手上有一支部队,问李宗仁要不要?
李宗仁立马说要,当白崇禧告诉他,这支部队是邓锡侯、孙震的第22集团军时,李宗仁沉默了片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川军装备比较差,当时名声不好,川军没有经过休整就奔赴抗日前线,部队伤亡较大。
阎锡山答应了补给,可是阎锡山的补给要先去补给晋绥军,川军是排在后面。
川军得不到补给,他们撤退的时候,遇到晋绥军的军用仓库,直接就抢。
阎锡山得知以后,控告川军的战斗力极弱,抗日不力,扰民有余,第二战区绝不留川军这样的部队。
蒋介石把邓锡侯部调到第一战区,程潜同样不要,他认为川军的战斗力差,不足以对抗日军甲种师团。
在这种情况下,川军被派到了李宗仁的第五战区。
到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拨给川军500支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同时下令拿出大量的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交给川军。
川军的任务是固守滕县,邓锡侯立即率兵赶赴滕县。
22集团军名义上是一个集团军,其实就两个师的兵力,总共2万多人。
当川军赶到滕县的时候,日军已经攻陷了滕县周边县城。
当时的军情非常紧急,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重武器已经全部集结完毕,随时可能进攻。
孙震命王铭章负责指挥,全力防御滕县一线。
滕县一带的山东老百姓是非常支持抗日,他们给川军的官兵送来了大量的白菜、粉条、猪肉、豆腐、柴火等。
在作战的时候,滕县的老百姓将大量的川军伤员抬到后方,全力的保护着国军的伤员。
在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甲种师团是精锐中的精锐,进犯滕县的日军是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第33旅团濑谷启部,下属两个联队。
1938年3月14日清晨,日军1万多人全线进攻滕县的外围阵地,川军虽然处于绝对的劣势,在14日当日血战一整天,基本守住了阵地。
3月15日,日军一部攻击川军的正面阵地,另外一部迂回直接攻击滕县。
在日军的强攻之下,川军伤亡极大,阵地上几乎都没有兵了。
傍晚,日军在坦克、飞机的配合下,一举突破了川军外围正面阵地,直逼川军的第二线阵地。
川军无论是火炮、迫击炮、轻重机枪都没有办法和日军抗衡,川军阵地基本上被炸成平地,就此外围仅仅防守了两天。
日军的任务不是歼灭川军,而是占领滕县,打通南下台儿庄的交通路线。
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长驱直入,直接攻击滕县。
王铭章自知滕县会失守,他唯一能做的是能守一天是一天,哪怕能多坚持一秒,也可以为台儿庄战役的部署争取时间。
3月16号,日军发动了对滕县猛烈的进攻,大炮、飞机进行轰炸,整个的轰击长达两个小时。
滕县县城内落下炮弹3000多发,航空炸弹100多发,建筑被炸毁大半,连县城的城墙也被炸出了缺口。
川军是台儿庄外围唯一的驻守部队,一旦放弃滕县,台儿庄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再也没有一支部队可以阻挡日军。
炮击结束以后,日军开始了全面的进攻,主攻方向是滕县的东门。
日军集中轻重机枪几十挺猛烈的扫射城墙缺口附近,压制川军火力。
一个上午,日军前后进攻五次之多,全部被川军用手榴弹击退。
下午日军的攻击更为猛烈,而且更有针对性,日军使用炮火和飞机,对准滕县的城墙,疯狂的轰炸。
3月17日,日军又一次发动了全面进攻,炮击轰炸的强度远远超过了前一天。
腾县全城除了一所美国的教堂以外,所有的房屋全部被轰平。
在猛烈炮击之后,日军以十多辆坦克掩护全线冲击滕县。
川军在炮击中伤亡很大,但是依然顽强地在防守着滕县的城墙。
日军只要靠近城墙,就会遭到手榴弹的猛烈轰炸,整整一个上午,日军居然无法前进一步。
从14日开始连续作战四天,居然还没有占领滕县,日军本来看不起川军,矶谷廉介觉得是一种耻辱,他命令濑谷启旅团部进行大规模的总攻击。
随后,日军数千人涌入滕县,与川军展开巷战。
川军各部已经逐步陷入到包围中,王铭章带领部队赶往日军最少的西关继续抵抗,在转移的过程中,王铭章遭遇日军重机枪部队的猛烈扫射,王铭章不幸中弹身亡。
王铭章将军殉国的同时,川军将士并没有停止战斗,余下官兵自发的同日军进行了长达一天一夜的巷战。
他们死守着一座座的房屋,往往拼到最后一个人才告失守,集体发出的誓言,宁可全部战死,也不愿意做奴隶。
川军在滕县守了五天多的时间,期间被日军炮击了三万多发,基本上全部伤亡,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令人钦佩。
据说战斗到最后受伤无法行走的川军,众伤员不愿意被日军俘虏,纷纷拥抱在一起引爆手榴弹自尽,最后突围出城的仅200余人。
李宗仁曾经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是滕县先烈所造成的。
台儿庄战役之后,邓锡侯率部驻防鲁南,鲁南是孔子的故乡,邓锡侯特意整肃军纪,严禁部下扰民。
后来,邓锡侯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他为前线输送兵员,提供武器、粮食等,为抗日战争做到了尽心尽力。
解放战争,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陈兰亭等率部起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