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岁月的洪流中,无数往事或被镌刻或随波逐流。然而,有些历史事件如同坚固的礁石,任凭时光的打磨,仍旧坚定地矗立在记忆的滩涂之上,不断警示着后人那些曾经的痛苦与教训。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就是这样一段浸满血泪令人痛心的历史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王朝交替,战火蔓延。扬州,这座昔日江南的繁华胜地,转瞬之间化作了一片人间地狱。随着清军铁骑的入关,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扬州上演,连续十天,刀斧未曾停歇,八十万条生命惨遭涂炭。

但这场骇人听闻的暴行,却被历史的尘埃深埋多年,直至百年之后,真相才逐渐为人所知。

一、扬州保卫战

一、扬州保卫战

史可法,这位明末抗清名将,在扬州面临清军的重重围困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深知扬州城对于南明政权的重要性,毅然带领扬州军民奋起抵抗。史可法以身作则,与兵士同甘共苦,他的威望在南方将士中极高。

在扬州,他整顿军队,严肃军纪,让那些原本骄横跋扈的将领不得不听从他的号令。他积极组织防御,修缮城墙,布置兵力,准备迎接清军的猛烈攻击。尽管形势危急,史可法始终拒绝投降。他向朝廷发出紧急求援信,然而,南明政权内部混乱,各方势力争斗不休,救援迟迟未到。史可法孤立无援,但他毫不气馁,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可法,这位明末的抗清英雄,在扬州遭受清军重重包围之际,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他深知扬州城对于南明政权的战略意义,因此毫不犹豫地率领扬州的军民奋起抗争。史可法以身作则,与士兵们同舟共济,他的威望在南方军中将士中如日中天。

在扬州,史可法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整顿,严肃了军纪,使得那些原本傲慢不羁的将领们不得不服从他的指挥。他积极筹备防御工事,修补城墙,合理部署兵力,为迎接清军的猛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另一方面他不断向朝廷发出紧急求援的信件,然而,由于南明政权内部的混乱和各方势力的争斗,救援始终未能及时抵达。尽管形势万分危急,史可法始终坚守立场,拒绝投降。

在多铎的指挥下,清军对扬州城发动了凶猛的攻势。他们运用重型火炮对城墙进行轮番轰炸,而扬州的军民则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将清军的攻势击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扬州城的防御形势愈发严峻。

在清军持续的炮火轰击下,坚固的城墙逐渐崩塌,最终被炸开了一道缺口。史可法带领着军民不顾一切地堵住城墙的缺口,但汹涌而入的清军如同潮水般难以抵挡。眼见城池已无法坚守,史可法毅然拔出佩刀,准备以自刎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忠节,幸被身边的将领及时拦下。

但随着扬州城的陷落,史可法及其他官员战死沙场。城内的景象变得极度混乱,清军在城中展开了残酷的屠杀,无辜的百姓四处逃散,哭喊声求救声充斥着整个城市。

二、扬州十日

二、扬州十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攻取扬州的过程中,清军遭遇了史可法率领的军民的坚强抵抗,这使得他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史可法与扬州守军的表现,让清军的一次次攻势化为泡影。在战斗的激烈交火中,清军伤亡惨重,这激化了他们的怒火。

当扬州城最终失陷,清军在多铎的纵容下,为了报复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同时也意图震慑南明的汉族士人,削弱其他城市对清军反抗的决心,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这场屠杀不仅是对扬州城的一种暴行,也是清军在战略上的一种残酷手段,意在通过恐怖来巩固其统治。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清军对扬州城进行了长达十日的残忍屠杀。在这段时间里,清军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在城内肆意烧杀抢掠,行径之恶劣,令人痛心疾首。

随着暴行的升级,清军的行为变得更加疯狂,他们挨家挨户勒索钱财,百姓不论是否交出银子都会被一刀砍死。多铎还发布告示,引诱藏起来的百姓出来,随后却下令将他们捆起来当场杀害。

除了财物上的掠夺,清军对妇女的暴行同样骇人听闻。他们将年轻女子当作战利品,加以虐待和侮辱。在清军的军营中,女子的命运更是悲惨,她们要么被折磨至死,要么在遭受蹂躏后被卖或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城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恶臭,街道上尸横遍野,景象之惨烈,让人不忍直视。这段历史,不仅是扬州人民的深重灾难,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关于扬州十日屠杀的死亡人数,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扬州十日记》作为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清军在扬州的暴行,其中提到的80万伤亡数字被广泛引用。然而,这一数字的准确性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质疑。

现代学者曹金生、陈国庆等人在研究扬州十日屠杀时,虽然认可《扬州十日记》的历史价值,但认为其记载的死亡人数可能存在夸大,不宜作为唯一的证据。他们从清军的实际兵力、扬州城当时的人口规模、以及屠杀的方式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扬州十日的受害人数可能远小于八十万的结论。

史学家张德芳通过对扬州府人口的历史调查,提出了扬州城在屠杀期间的人口可能在20万到30万之间的观点,进一步质疑了80万这一数字的准确性。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如萧一山、曹树基等,对“八十万”这一数字持较为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虽然这一数字可能包含了一定的估计成分,但仍然反映了当时屠杀的惨烈程度。

尽管对于死亡人数的具体数字存在分歧,但学术界的共识是,扬州十日屠杀是清军在征服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战争罪行,给扬州城及其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真相的掩盖

三、真相的掩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塑造良好的形象,清朝统治者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策略以掩盖扬州十日的惨烈暴行。他们深知此一屠杀事件可能激发民众的强烈反感和反抗,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了大量相关记录。

自顺治时期起,清朝便开始了长达140年的文字狱政策,在此期间,任何有可能损害清朝统治的言论和文献都遭到了无情打压。对于扬州十日的相关记载,清朝统治者更是竭尽全力予以销毁,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能够抹掉这段历史,民众便会忘记曾经的苦难与仇恨。

在文字狱的恐怖阴影下,众多知识分子和文人墨客对扬州十日三缄其口,深怕稍有提及便会招致杀身之祸。

同时,清朝对史书进行了严密的审查,无情地删除或篡改了所有涉及扬州十日的内容。这种刻意的掩盖行为,导致在清朝末年之前,绝大多数人对扬州十日的真相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然而,历史真相终究无法永远被掩埋。《扬州十日记》——这部记载着扬州十日悲惨历史的著作,在海外得以幸存。在清朝末年,中国留学生们在日本东京和大阪的图书馆中意外地发现了这部珍贵的史册。留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于是花费重金将其携带回国。

《扬州十日记》的归来,为革命者们提供了思想上的锐利武器。书中对清军暴行的详实记录,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点燃了反抗的火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清朝的统治,对其残酷行径表达了强烈的愤慨。随着《扬州十日记》的广泛传播,扬州十日的真相逐渐为更多人所了解。

鲁迅在《杂记》中曾写道:

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

历史或许能够被短暂粉饰,但绝不会永远被遮盖。扬州十日的真相,成为了人们反思过去、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不竭动力。

四、写在最后

四、写在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十日,是对战争残酷本质的深刻揭露。在这场人间悲剧中,无数无辜民众失去了生命,家庭破碎,繁华都市沦为废墟。战争所造成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毁灭,更是心灵深处的创伤。无论是清军还是扬州的守军与百姓,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场屠杀残酷地提醒我们,战争之下,无人能成为赢家,唯有痛苦与损失相伴相随。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坚定不移地反对战争,捍卫世界和平。

在今日世界,尽管战争的形式和规模发生了演变,但其威胁依然如影随形,如俄乌冲突所示。我们应以史为鉴,强化国际合作,通过对话与协商来解决纷争,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参考资料:
《清朝的扬州十日与大屠杀》 - 戴逸
《扬州十日: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 - 曹金生、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