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做出惊天成就的人有很多,但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常认为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那些天纵奇才,只是将智力用对了地方。
牛顿被一颗苹果砸出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研究让人类见识到毁灭的力量,这些天才科学家的故事里,总是充满了智慧的狂想。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也有不少这样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时刻,中国的天才都有谁?
智商高就等于天才吗
只要是在某一领域表现出突出天赋的人,都会被称为天才,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有一颗聪明的大脑。
天才常常被跟智商挂上钩,但是智商高的人一定是天才吗?那可不一定了,无数故事都证明,智力超群只是天才们最不值得称道的基础条件。
伤仲永的故事代代流传,天赋奇才的神童,失去学习的土壤和环境也会沦为庸才。由此可见,天才是无法预测的,一个人在小时候表现出的创造力,不一定能延续下去。
通往天才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成就天才除了智力,往往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品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卓越的天才人物,他们的天才至今为人称道。
春秋战国时期,十二岁的甘罗献出奇计,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十几座城池,被秦王嬴政封为丞相,足以称为政治上的天才。
少年将军霍去病率兵讨伐匈奴,十八岁立下赫赫战功,封狼居胥,风头一时无两,除了英年早逝外,堪称完美的军事天才。
王希孟一生只留下一幅作品,仅凭一幅《千里江山图》就名垂千古,更惊人称奇的是,王希孟是半路出家,一开始只是宋徽宗画院的生徒,这是绘画上天才。
如果说文化是聚沙成塔,这些天才就是人类文明灯塔上的明珠,而科技的发展是爆发式的,科学历史上出现的天才,也如大地惊雷。
《千里江山图》
“非典型性”的英国天才牛顿
牛顿是一位非典型性天才,他绝不是被一颗偶然掉落的苹果砸开窍的,而是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发物理学革命。
少年时的牛顿并没有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他在学校的成绩一般,牛顿的母亲对他的期望是成为一名农民。
牛顿的天才是主动培养的,他不拘泥于课本的上的知识,却热爱读书,喜欢自己动手研究机械原理,可以说是爱好驱动牛顿进入了科学殿堂。
生活困顿一度让牛顿远离学校,却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在为了生计务农的同时,牛顿也手不释卷,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可以说牛顿的天才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不断钻研的恒心,这种恒心引导牛顿重新回到学校。
天才和疯子的二相性在牛顿身上有很多体现,在牛顿众多的奇闻轶事中,有不少看似疯狂的举动。
据说牛顿为了测量风力在暴风雨中奔跑,母亲害怕他因为无法上学而疯了,所以赶忙将他送到学校。
真正的天才拥有强的自驱力,牛顿就是如此,在被迫辍学的时候,牛顿坚持进行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上大学后,学校因为瘟疫关闭,牛顿在家里仍然保持钻研。
科学就是牛顿的全部生活,也许上帝在分配牛顿的大脑的时候,将全部的空间都留给了科学研究,牛顿终其一生感情生活一片空白,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虽然个人生活空白,牛顿的科学生活却非常丰富,除了广为人知的经典力学三大定律,牛顿在数学、光学、热学、天文学甚至是哲学方面,都有传奇的建树。
永葆好奇心的德国天才爱因斯坦
物理学的另一位巨匠就是被称为人类智力顶峰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仅仅是天才科学家,还成为一代科学界象征性人物,他的智慧和思想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生前为世界贡献众多智慧成果,死后还有无数后人试图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开发,但是爱因斯坦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神童。
甚至爱因斯坦的智力和发育都远远慢于同龄人,不仅没有智力超群的表现,连日常的口语表达都有困难。
不过天才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因为交流不畅,爱因斯坦反而有更多时间沉浸在思想的世界。
在学习上爱因斯坦跟同龄人是不同步的,他更喜欢自学,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观察世界中,爱因斯坦的得到了内心的安宁,爱因斯坦在小时候就已经无形中树立了要探寻世界奥秘,追寻科学真理的目标。
爱因斯坦的天才在于他的好奇心,他沉迷于每一个事物背后的秘密,追寻真理却从不迷信真理,这也是他能在物理学中做出开创成就的原因。
隐姓埋名干大事的中国脊梁
不同于这些声名显赫的外国天才,中国的科学家于敏,是一位隐姓埋名几十年,一生为国奉献的天才。
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中,很多都是到国外深造后重返中国,于敏是最特殊的一位,他从未出国留学或进修,是完全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天才科学家。
于敏在学校里成绩优异,而且勤奋好学,他的刻苦之心让很多同窗好友都叹服。高中毕业之际,于敏的父亲失业,收入微薄的家庭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
虽然父母有于敏继续上学的心,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允许,在困顿之时,于敏的同学陈克潜为他提供了帮助,陈克潜的父亲为于敏申请到了资助,才使得他的学业继续下去。
在战争年代,能够上北京大学的都是智力突出的学生,于敏更是天才中的天才,在一次代数考试中,全数学系的平均成绩还不到20分,唯独于敏拿到了满分。
在于敏的求学生涯中,他一直是老师们眼中最好的学生。做到成绩优秀算简单,但是做胸中有丘壑却不容易。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给当时还在学习的于敏很大震撼,他在当时就生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愿,想要为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因此从工科转到了理论物理专业。
这还不是于敏第一次为了国家调整研究方向,被钱三强慧眼识珠选中加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之后,于敏为了响应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号召,从量子场论研究转到了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两门学科天差地别,于敏等于是从头学起,一边学一边研究,而且于敏完全是依靠自己的钻研,从没接受过国外前沿专家的培养,实乃当世奇才。
在国家一穷二白的阶段,于敏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原子弹之后,于敏又承接了氢弹研究的重担,从零开始为中国研制氢弹。
于敏的天才,不仅在他的科学成就上,还在于他甘于沉寂,伏案研究几十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攻克百年难题的95后天才
曹原是中国当今时代的天才,他从小在科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课程,并以669分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
年纪轻轻,曹原就攻克了物理界的百年难题,发现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为物理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曹原还是一位很谦虚的天才,已经走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求学之路,曹原却说自己并不特别,在大学里很常见。
大学之后曹原在国外求学,在问及以后的打算时,曹原表示等学成之后会回到中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
信息来源:
缅怀于敏:一辈子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淡2019-01-1707:18人民日报
《自然》发布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居首2018-12-2013:31中国日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