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辈子作了几百首诗,却几乎无人知晓,有人只作了两首诗,却传唱至今。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不少人都以为他只是个大老粗,可他还作过两首诗,并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时至今日,还在语文课本上。
这两首诗分别是什么呢?刘邦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其一:《大风歌》
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早些年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小民,小时候因为不喜欢跟着家人干农活,还经常被父亲训斥。
不过刘邦生性豁达,对此倒不是十分在意,据说刘邦因为长时间赖在家中,还和嫂嫂闹了矛盾。
因为出身问题,不少人都以为刘邦只是一个大老粗,什么都不懂。
实则不然,他是个实打实的文化人,他曾经在马公书院念书,师从马维,还和卢绾是同窗好友,两人经常相伴而行。
卢绾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他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能和这样的才子同窗,可见刘邦根本不是什么大字不识之人。
他不甘心只是一个种一辈子地的农夫,所以后来四方游走,当过门客,饿过肚子,回到家乡后才通过试补,成了泗水亭长。
从这时候开始,刘邦的命运轨迹就悄然发生了变化,秦王朝的暴政让不少人相当不满,陈胜吴广等人率先冒出来,发动了起义。
沛县县令原本也想积极响应,便叫回了已经有了一小股自己势力的刘邦。
刘邦也早已经心生不满,接到通知后,当即带着队伍一路赶了回来,结果到了沛县却被拦在了门外。
为什么呢?
原来是刘邦往回走的时候,沛县县令担心祸及自身,竟然关上了大门,不让他们进来。
那时候又没有微信提前通气儿,谁能知道呢?刘邦气的肺都要炸了。
好在沛县的百姓给力,直接冲了县令府,把大门打开,将刘邦等人放了进来。
这样一闹,刘邦也彻底没了退路,毕竟在朝廷那里,他已经算是明面上的“谋反”了,所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历经坎坷,击退秦军,与楚霸王相争,刘邦终于顺利当上了皇帝,成立了汉王朝。
不过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王位都不是很安稳,刘邦自然也不例外。
淮南王英布曾是项王最得力的部下之一,不过后来因为利益原因,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
一天,英布正在打猎,忽然收到了朝廷分来的一盒肉饼,而这肉馅竟然是梁王彭越。
韩信、彭越这个肱股之臣
被杀,让英布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担心刘邦的刀迟早会落到自己头上,便决定先发制人。
没想到刘邦早就察觉到了他的异常,竟然亲自带兵出征,直接将其拿下了。
归途之时,刘邦路过了故乡沛县,不少乡亲们纷纷出来迎接,乘着胜利的东风,刘邦得意至极,他当即决定,在家上待上一段时间。
这十余天,来探访的人数不胜数,将门槛都踏破了,青年才俊更是数不胜数。
一日,刘邦喝的醉醺醺的,一时兴起,便随性做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是直抒胸臆,意境辽阔,让人惊叹。
刘邦回去之后,更是昭告天下,广纳贤才,汉王朝的根基也越发稳固了。
其二:《鸿鹄歌》
鸿鹄歌虽名为鸿鹄,却充满了无奈,因为这首诗歌,是刘邦为自己心爱的戚夫人所作。
都知道吕后是刘邦还没发迹之时的发妻,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在军中和朝中都有一定的威望。
所以只要吕雉没有什么大错,她的后位是无可动摇的,即便刘邦再偏疼戚夫人,也不能擅自做主。
而封建王朝最讲究的,就是立嫡立长,吕雉的儿子刘盈身为嫡长子,自然也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可是刘邦并不看好这个嫡长子,因为吕雉太强势,所以刘盈的性格被教导的有些软弱,优柔寡断对于帝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那些如同饿狼一样的藩王,可不会管你是不是真龙天子。
所以刘邦更希望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
长时间屈于人下,戚夫人本来就已经非常委屈了,于是她天天给刘邦吹耳边风,希望刘邦改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
这风一吹起来,刘邦这念头就下不去了,只是他明白吕后的势力不容小觑,所以只能从长计议。
吕雉也不是个傻子,她也知道自己儿子是什么样子,所以干脆直接找到张良,请他帮忙拿主意。
最终在张良的建议下,吕雉和太子花费大力气,请出了一直不愿意臣服刘邦的“商山四皓”。
当刘盈带着这四名德高望重的老者,出现在宴席上之时,刘邦大惊失色,急忙端起酒杯,走进询问道:“即位为何会在这个时候出山呢?”
“陛下怠慢天下读书人,太子却为人仁孝,尊重读书人,我们自然愿意出山辅助太子。”
有了“商山四皓”的出面,刘邦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点头同意了,还说了不少好话。
戚夫人见状,知道自己儿子再也没有了成为太子的希望,竟然哭了起来。
刘邦也是颇为无奈,朝堂之事,即便身为帝王,也总会有无奈之处。
此番此景,他不由得劝慰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熷缴,尚安所施?
这边是刘邦留下的第二首诗歌——《鸿鹄歌》,诗句中满是无奈之情,充分体现了当时刘邦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刘邦死后,戚夫人再也没了依仗,被吕后折磨致死,刘盈也顺利成了大汉天子。
不过刘盈的性格太过软弱,这帝位终究还是没有坐安稳,最终刘恒一举反攻,将其赶下了王位。
刘邦这两首诗歌一直传唱至今,还被刊登在小学的课本上,足见这两首诗歌的文学造诣之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