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这时候,很多仁人志士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新文化运动”等等,旨在唤醒落后的体制、落后的文化和落后的国人。
到了民国时期,与大革命平行推进的,还有关于文字、文化改革的新文化运动。
1923年1月,以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傅斯年为代表的学者在《国语月刊》第七期专门出版了“汉字改革”的号召文章。
这一号召,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它开始从根本上批判封建文化,反思封建教育,开始对3000年的汉字“亮剑”。
主张改革的学者们以为,汉字(繁体字)太过复杂,不论书写还是识别都难度极高,一个人没有一二十年的学习功底,基本上不能读书看报。
当时中国约有4亿人口,90%以上都是文盲,有文化者极少。
正是全民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才使得国力一蹶不振。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国人不仅不自知,甚至还成了“领路党”、“扶梯党”。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留学日本攻读医学的鲁迅,最后不得不换了专业,准备用“文字”唤醒国人。以鲁迅之见,学医只能治人身体之疾,却不能救治心灵之疾。
但是令鲁迅没想到的是,他虽然改用“文字为刀”,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的觉醒,为此他也写出了诸如《狂人日记》《孔乙己》《呐喊》等极具批判性的文章,可是国人识字的不多,这成为横亘在他理想中的一道墙。
为此,鲁迅非常支持汉字改革。
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倡导“中国文字拉丁化”,当时鲁迅非常支持,不仅捐出了不少稿费给汉字拉丁化运动,还特意发文解释道,
“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
其实汉字的拉丁化,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汉字拉丁化,是将汉字变成拼音化的一种形式,它像英语一样,能够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识字率,且当时拼音化的文字是世界主流,很多国家都在尝试改革。
只是我国在推动“汉字拉丁化”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为此我们的汉字得以保留,不至于跌入万丈深渊之中。
在亚洲国家中,只有越南文字拉丁化成功。当时越南还为文字的改革成功而庆贺,如今越南开始为拉丁化的文字尽尝苦果。
众所周知,每个汉字有很多表意,况且还有同音词。如果拉丁化后,将会丧失汉字原本的丰富的表达,况且面对同音字,又很难区分。
后期,文字改革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即:用“罗马拼音”为汉字标注读音,利于识别;将原本的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利于书写和传播。
1936年5月30日,在鲁迅去世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有一名叫“芬君”的记者,特别对鲁迅进行了采访。
采访中,芬君提到关于汉字的改革,当时已躺在病床上的鲁迅,仍然激情彭拜的说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关于鲁迅的这一言论,在芬君编写的名为《前进思想家鲁迅访问记》一文中可以得见。
只是这里的“汉字不灭”,鲁迅指的是“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并不是彻底将汉字推翻。要理解鲁迅的这句话,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还需看他的完整文本:
从鲁迅先生的举例中可以得见,他所痛恨的是繁体字,并不是“汉字”。对于文字的改革,他是倾全心之力赞同的。
19年后,1955年10月,新中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文字简化方案,这标志着禁锢国人3000余年的汉字,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刻和使命。
读者们,关于“我国汉字的改革和简化”,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