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月球的第一位访客,也是中国第一代的航天员。
搭载神舟五号,独自一人,至此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
然实际03年杨利伟返回落地,嘴角却是带血,虽不是秘密,但却鲜少为人所知,那这伤又是怎么来的?
生死26秒
独自一人踏上太空,留下一句“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的期许,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一个人,一艘飞船,此时并非先进的技术,杨利伟显然已对“牺牲”有所准备,但是安稳进入天空仍旧是杨利伟此时最大的追求。
毕竟这是我国第一次进入太空。
高强度的训练是杨利伟日常对自己的标准,不夸张地说,自1998年其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之后,即使是不作训的时间,杨利伟也让自己完全待进飞船模拟器。
精益求精,尽力完美,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2次99分,3次100分,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拿到第一名,甚至杨利伟是火箭发射瞬间,心跳仍旧能够安稳保持每分钟76次记录的宇航员。
终是优秀令杨利伟担起了重责,也令杨利伟成为中国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一人之行,其中风险无从考究,但终是清楚,其中实在危险。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正式出征。
纵然是日常飞行程序考试满分,但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杨利伟也是难以承受。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二者产生共振令杨利伟直觉五脏六腑都要碎掉,“牺牲”在杨利伟脑中无限循环。
要知道在起飞阶段便产生共振实际并非属于正常现象,加上彼时技术并非先进,纵然是这产生共振的“26秒”在前期试验里也并未能够检测的到。
“我心想就算是牺牲,也要记录下这个过程,从而供科研人员今后改进。”
纵是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死26秒”,杨利伟仍旧有所心悸。
一边紧盯计时器,一边计算时间,26秒虽短,但对于杨利伟来说实在是度秒如年。
26秒过去,一切好转,也正是因为杨利伟这场“经历”,使得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极大改善,甚至在神七飞行中航天员几乎感受不到振动。
以一己之力改善我国航天,杨利伟终是担得起名号,然其的贡献也远不止于此,即使杨利伟安全进入太空,但返航在此时仍旧是不少国家心悸的问题。
出“意外”了。
“隐瞒”的真相
2003年10月15日出征,2003年10月16日返航,别看只是不过两天时间,对于杨利伟来说便是一场不小的考验。
减速、脱轨,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沿着返回轨道向陆场飞行,惊心动魄,“牺牲”始终挂在杨利伟的思想边缘。
飞船进入大气层,遇到空气阻力的急剧减速,此时杨利伟的操作都一切顺利,然终是舷窗外的通红令杨利伟猛然心惊。
舷窗出现裂纹,越来越多明显痕迹的裂纹,彼时外边的温度达到1600摄氏度-1800摄氏度。
“随时没命”的危险几乎在杨利伟之身,但杨利伟清楚自己作为一个航天员有自己的职责,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按部就班才最是保险。
一切都是一场“初体验”,但杨利伟抱着决胜的信心,“抛伞”动作,在杨利伟看来最是折磨人,也是令杨利伟“受伤”的根源。
依旧是紧张,与死神的一场较量,巨大的冲击力,以及突然减速的厉害,剧烈的飞船晃荡,让人难以承受。
从减速伞拉开到主伞去到另一边,因为没有红外,一切仅凭杨利伟“感觉”报告。
到了此时时节便是考究航天员日常训作以及本身的敏感度,即使平常训作满分,但飞船落地,杨利伟还是受伤了。
头冲下,脚朝上,身体被座椅压着,飞船的落地产生回弹,二次接地时并未有缓冲,突然重落在地,整个飞船倾倒,杨利伟嘴角受伤了。
落地巨大冲力,加上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使得杨利伟嘴角受伤,纵是在后来听闻这段往事,担任神舟飞船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李颐黎都直言,若是这棱角在脖颈上,后果实在不敢想象。
而杨利伟的成功归来也预示着我国在航天发展的大跨步,而杨利伟也成为我国踏月的第一人。
且杨利伟的嘴角流血的经历也使得我国在研发后来的飞船提供更为丰富的思路,比如杨利伟称为最折磨人的“开伞”,以及降落时因为没有红外只能凭借感觉感知。
在这之后红外成为每一艘飞船的标配,以确保航天员实时关注,以及起飞时火箭与飞船之间产生的共振,在这之后再未发生。
对于牺牲,时刻准备着,对于促进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杨利伟也时刻努力着,一人登上月球,带着中国国旗,为后生提供更为宝贵的经验,杨利伟实在令人敬佩。
而如今,有无数个“杨利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三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太空泛舟192天后顺利抵达着陆场,并安全出舱,且状态良好。
宇航员的一小步,人类文明的一大步,向无数宇航员致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