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常平主编《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10月
最初的思想源于对话,比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式对话、孔子向老子问道、庄子与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对话等等。古人要阐述一个道理,总会虚构一个对话场景,其中定会有重要人物出场,比如圣人、君王等。
当我们面对查常平先生的《先锋艺术思想史》,副标题是“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现实中的口述对话重新生成关于思想与创造的生命,口述对话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那更好的理解什么?
一、先锋艺术与口述生成的对话史
从右起查常平、张怡、朱青生、戴光郁、纪余夫、王娅蕾
1、口述对话是一个艺术群体共同生成的历史
对话式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艺术家与批评家、策展人、学者等不同的观点,需要一种视域共生的作用在发酵,艺术家作为见证者,特定的语境下的创作经验、生命经验、思想观念等等,有血有肉的与策展人等对话者进行交流,生成一部来自思想对话的口述生成史,是真实的、活生生可感的思想对谈史。这本《先锋艺术思想史》,我们可以留意到,口述对话的时间主要发生在十年前,最近的时间是在2014年,最远在2000年,主要更多的时间段在2010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之间。
这段时间,从史的维度是离我们很近的,要形成历史如何可能?十年前对于历史来说,或许是一个历史时间的边缘地带。在我们固有认知里,历史是盖棺定论,而艺术生成的历史,是需要代表性的艺术家,还在世而又活生生的艺术家,在艺术实验、艺术探索中的经验萃取与真实的生命感受作为见证,历史的见证不是一个人的见证,而是一群人的见证,这群人作为一个艺术思想的群落,把生命与艺术的互相变化的真实见证生成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史不是一个人的历史,是艺术家及其艺术观念,生命与艺术互相转化生成的发生史。
正如主编查常平先生在前言中所说“在观念层面讨论艺术家作为个体生命在心理与文化方面的感性动力与感性结构”[1]
对话是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是思想的发生事件,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不同的学者等进行口述与对话,是一段艺术生成的历史。没有文献、没有注释,活生生在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策展人及其对话者就是注释。在他们的自由口述对谈之中,自在从容的进行,打破以往的历史局限在公共领域范畴的偏差,让艺术家群体共同生成艺术探索的记忆,让艺术生命从多维度,多方向的形成立体建构。
口述对话形成一种共同见证,也是一个先锋艺术群体思想的发生,是不同艺术家的共同书写,一个多维度、垮界在场叙述的交集,避免了一位作者的盲点和偏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文献,既能保留艺术家的独特魅力和共通之处,又能让批评家有效介入,有助于形成特定的艺术社群宣言和文化认同感。
真实的思想历史是群像,是满天星斗的思想星丛,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口述对话的方式更真实的以个体的创作处境与批判性沉思见证历史 ,艺术家与批评家、学者共同生成的艺术的历史 ,反映个体生命与群落的群体性思考,推动先锋艺术的发展,以对话行为艺术的方式,重新思考 语言、图像、符号、心灵等方面与艺术的在场发生,构建艺术发生的历史。
2、先锋与先锋艺术
“先锋”这一概念具有着普遍的社会学的意义,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锋avant-garde,有前卫、反思与批判,有“新”的含义,充满着战斗性,它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对传统的挑战。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先锋?先锋又如何引领我们的思想?
1825年,法国哲学家圣西门提出“先锋艺术”区别于一般艺术,“先锋艺术”被赋予了革新的使命,先锋艺术突破主流艺术、学院艺术、传统艺术去探索未知,先锋要求艺术家与众不同,艺术的观念发生转型,新的观念促进新的艺术价值、新的创作方式,新的艺术观念产生,召唤那些更有力量、更有批判、更能表达感情、更有创造力、更能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重新发生。
先锋艺术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可以说先锋性是现代艺术的特质,让艺术进入现代。先锋派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之一:1920-1925年,有法国的印象主义电影“第一先锋派”;在1921-1926年间的“第二先锋派”指绘画上的一个流派,1924到1930年又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1927-1930年,一种记录电影的美学倾向被称为“第三先锋派”。但我们绝不能说现代主义就是先锋派。
在20世纪的先锋主义,是指文化运动中各种推进彻底更新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现代主义流派。
在先锋艺术有着跨界,从哲学、神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进入全新的对话生成,这是全新的打开。先锋就是要反思历史、重新审视历史,从而去重构历史、重构世界、重构艺术、重构观念等等,而先锋终究也会成为历史,所以先锋的精神依然要不断地反叛自身,先锋不是给传统续命,而是要去探索,重新建构文明的新秩序。
先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象征,为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细胞,具有超越性,注定领先一个时代的风格,然而大众在接受超越性的作品,需要一个时间,然而在数字化、AI技术日益迭代的今天,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转型中,或许先锋艺术的发生与到来,在时间上会显得急迫。
先锋艺术发生在中国,与当代艺术息息相关,中国先锋艺术史的建构,离不开一种创造性的共同建构 ,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的深度对话与双向的互动、互补而互相生成。
口述生成的对话史,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先锋艺术的行为方式来重新书写历史。艺术家与策展人、批评家、学者在现实的对话之中把真实的生命状态、创作历程、创作场景、创作心理等,更内在的感受进行一个再提纯、再思考、再理解的过程,并进行认真的反思与沉淀。这是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问题与对话生成,所发生的多元观点的采集与再现。这样的对话是一个艺术事件的发生。
3、先锋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
从时间方面看,先锋艺术总体上指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企图突破85新潮美术以降对于作品的现代性的追求,具有一种在现代性中的超现代性的性质,但又不完全属于后现代的范畴。[2]先锋艺术区别于前卫艺术,在艺术作品里有思想的事件发生,是前卫艺术中超越它们的超前卫艺术。
先锋艺术意味着更多致力于把艺术现象同其他的政治、经济、法律现象区别出来,也区别于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前卫艺术、边缘艺术,致力于捍卫艺术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样式的生命情感的独特价值。[3]作者区分为,“关系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和“事件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关系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是横向广度的打开,表达了当代人作为语言生命体、时间生命体、意识生命体、自然生命体、精神生命体、文化生命体、灵性生命体以及终极生命体的存在;“事件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关注艺术的纵向深度,体现在艺术家作品中的观念,在面对时代转型中的各种因素聚焦于艺术家个别的自我意识生命中形成心理焦点事件,艺术家有自我的观念和独立的洞见,如何通过艺术语言图式表现出来。
先锋艺术,在查常平的《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中的启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如何与观念更新与生命新生有关,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创造。“在观念层面讨论艺术家作为个体生命在心理与文化方面的感性动力与感性结构。”[4]
艺术之为先锋,艺术家还在探索的道路上,先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艺术重新来到一个交替的边缘,在混杂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下,艺术如何重新发生?艺术要如何重新出生?这是一个正在生成的历史事件,有着前瞻性,在不同的当代艺术家,自觉的参与对话与探讨。
查常平在《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接续《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以及《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二卷•混现代》,《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所打开人所生存的七重关系:人言关系、人时关系、人我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人史关系、人神关系,这七重关系的每一种关系都能和其他六种关系,进行分层的阐释,再打开42种的可能性,进行互动的阐释。
我们一起回到艺术的发生现场,一个艺术家群体的对话现场,去共同见证,在历史层面去创作艺术。
重新面对艺术,在视觉、图像、符号、心灵、生命、语言等方面,艺术家如何更好的进入一个新的思考。
二、口述对话生成的先锋艺术史,是一种世界图景逻辑的重构
读者在发布会现场进行提问交流
面对中国先锋艺术,面对中国先锋艺术史,我们要如何思想?
我们在查常平所建构的七重关系逻辑中,《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从艺术与语言、艺术与时间、艺术与自我、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神圣、艺术与生态,这八个维度,构建一个先锋艺术思想史的生成逻辑。
1、第一章艺术与语言:查常平与艺术家戴光郁、周春芽、黄渊青、施勇进行对话,从《物性水墨》、《艺术图式的生成转换》、《抽象艺术的生态与生成逻辑》、《图像绘画》等方面打开话题。
《物性水墨》艺术家戴光郁认为“水墨宣纸,一旦把它还原到物性本身来观照时,它就会像老树开新花一样焕发新生,它与当代文化关联太大,只要不把它的文脉关系人为地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割裂开。这与老瓶装新酒的解读,是有本质上区别的。”[5]《艺术图式的生成转换》周春芽的图式寻求过程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原初图式必须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6]《抽象艺术的生态与生成逻辑》,黄渊青认为做艺术是在找自己,“如果真的找到自己,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作品方式,应该是连在一起”[7]曲丰国认为“画具象也好,抽象也好,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你所表达的东西无非就是你必须选择一个方式”[8]陈墙提出“视觉意志很重要”[9]“创作艺术最缺的是微调”[10]查常平提出中国人的三大难题“文明的转型”“文化的启蒙”“个人生命的更新”[11]。《图像绘画》的问题,施勇探讨作品、艺术家、观众三者的关系交流意识到“如何才能在空间场所中建立起一个可以产生能量的‘发声器’”。[12]
2、第二章艺术与时间:查常平与艺术家隋建国以《关系雕塑》为话题进行对话交流。隋建国面对古今中西的文化传统领会到“各种文化其实是在相互影响、互相改造,一方面西方的系统也改造了我们,把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打断;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了自己的系统把西方学院系统改造了,成为我们今天很好用的东西。”[13]
3、第三章艺术与自我:关心的是艺术与人的身心关系,艺术与精神生命的关系,查常平与周斌、黄笃、王川等进行对话。
《行为艺术家的身心塑造》周斌的创作意识到“行为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与作品材料的同构关系,要求艺术家必须注重对自己身心的塑造和调养。”[14]“强调个人的直觉和心性”“行为艺术之所以有力量,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要玩真的”[15],能够促进人们去思考和警醒“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触及和揭示现实问题”[16]《形象焦虑与艺术治疗》黄笃从现代艺术角度出发认为“从现代艺术角度来看,现代艺术更多的贡献,不是内容,而是在艺术语言和观念上,或是在形式上,是这种观念或形式上的革命。”[17],艺术作为一种疗愈“是自我疗伤,也疗愈别人”[18]《生命游牧中的精神驻足》王川希望通过绘画创作一种生命情感的游记,他自觉的意识到“开始想绘画与个人之间、跟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光是体验,也在实践。而你自己又在游牧当中,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信靠,你很难面对很多事情。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我基本上采取的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但在绘画方面就逐渐不像以前那样执着了,不是非要表达什么东西,而是转向一种立体的内在面向,表达一种当下的情绪。这个情绪从正面来讲是比较慈悲向上的东西,带有某种感恩或忏悔。”[19]
4、第四章艺术与自然:围绕《蚕丝中的自然与人文》、《虚伪的道德》话题,查常平与梁绍基、余极、林和生、戴光郁、张剑芝、曾循等进行讨论。
《蚕丝中的自然与人文》梁绍基告诉我们“丝是一种度测,丝是一种还乡”[20]“21世纪是生物世纪,如科学家创造生命科学奇迹(克隆等)一样,艺术家也以自己的语言揭示生命当下的状态和境遇,提出自己的话问。每个茧都象征着生命的原点,一根根丝象征着生命线、命运线。”[21]《虚伪的道德》,通过“人•动物”艺术展面对生命本身“不能以艺术的名义来杀生”[22]的观点,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虚伪的本质,是人对动物的态度本身就是虚伪的。所以,艺术家做人与动物的主题,可以永远把动物或艺术家本人作为一种材料来做。”[23]
5、第五章艺术与社会:聚焦《批判而自新》、《民间本源与知识谱系》、《社会与历史中的抒情表达》等,查常平与艺术家李磊、张小涛、李邦耀等进行对话。
《批判而自新》李磊把握艺术修养的综合性,“看画,就是看一个气象;画画,就是画个格局”要把握三个标准“气韵沉雄”“温润敦厚”“艳而不妖”。[24]一个民族要向往本真,“我们的民族应该提倡些崇高的东西,崇高来自于自我否定和批判。因批判而自新,因批判而创造,因批判而提高。”[25]《民间本源与知识谱系》,艺术如何通过民间的力量生成,张小涛向往“重建民间的联系,或者在学院里面,我希望用民间的方法对当代艺术系统做某种修正,公民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个细胞的自我生成与组织。”[26]聆听心灵的声音“方寸之内玩天地,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就是修炼。”[27]《社会与历史中的抒情表达》面对杨国辛、李邦耀、石磊的作品线索,与他们的个人的生命状态有关,涉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这个社会生活源于“十年的传统、一百年的传统、一千年的传统”[28]“一方面是从社会进入,一方面又和历史传统有关”[29]“用了一种社会性的和历史性的抒情,是一种批判性的抒情。”[30]
6、第六章艺术与历史:从《“藏”与“化”:“贫穷美学”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何去何从?》的话题打开,与批评家鲁明军、艺术家朱成、李旭张开对话。
《“藏”与“化”:“贫穷美学”博物馆与当代艺术》,朱成面对私人博物馆的困境,“求助于一种美学——‘贫穷美学’,试图找到一个出路。”[31]“贫穷美学”,指的是非凡,“贫穷”不是陷阱,而是出路。[32]“将来能成为一件伟大的公共艺术品,包括现在、过去、未来,超越国家的和一般私立的博物馆,能够受到更多关注。”[33]鲁明军把朱成所有的作品就用一个字“藏”来总结“藏在过去,藏在现在,藏在未来”[34]《展览策划何去何从?》在李旭看来,展览相当于个人的心灵史,是个人对当代艺术的生命理智思考相关,与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相关,要有个人的生命更新和情感喜乐。他认为策展人需要具备四种素质:1、“策展人必须是一个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体系非常了解的人,他得知道自己在干什么。2、”策展人要有非常强的行政组织能力,绝不能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3、“策展人要有非常好的眼力和感受力,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必须用你的知识体系、口才和情感去打动艺术家,一定要深入作品内部去谈感受,而不能只谈作品外在的文史哲意义。4、“策展人还得有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要结交各种潜在的赞助商,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和宣传,这两块非常重要。”[35]
7、第七章艺术与神圣:查常平与艺术家岛子、丁方分别从《灵性在水墨中生成》、《当代艺术的精神性传统追思》打开艺术神圣的维度。
《灵性在水墨中生成》,岛子认为“画圣灵是最困难的,要回到感觉而不是观念”,[36]他发现了圣水墨思维“自然之光是外在的,里面的光是无法看见的。”“正是这种不可见,才构成了我们追寻的动力,去寻找可见”。[37]岛子选择水墨的优先思考“把水还原成神学意义上的水”[38]他的水墨经验,“如果灵性不自由就没有创造力。”[39]灵性水墨上岛子强调“深化意象性的维度。唯有隐喻和象征的语言,才能蕴涵灵性所在”。[40]《当代艺术的精神性传统追思》,当代艺术家对于人类文明根源没有深度的追问,折射出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在荒芜现象,丁方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从研究基督教文化入手而楔入人类整体文化,他从公元前500年的“轴心时代”到公元1500年的文艺复兴出发,认为“这两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生成、演变史,以及中国文明在里面是什么位置。把这些搞透了,才能站在一个高点寻找超越当代艺术困局的出路。”[41]面对古代艺术他认为“如果真正搞懂了这些历史,我认为就穿透了当代艺术,就不要为它迷怔,渴望有什么新的前卫了,那根本不存在。艺术没有新和旧,只有好与坏。”[42]
8、第八章艺术与生态:以成都先锋艺术家的生态艺术群落为案例,看艺术家如何与生命、环境进行互动。《自在:当代艺术的生态》,面对转型时期的艺术,重新认识自在草根型的生态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像高地这种自在草根型的生态。胡斌从广东艺术群落的调查出发,以及当代艺术既有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看到群落在艺术生态中的价值:“野生的、芜杂的群落的存在以及发声便变得愈加地重要”[43]夏可君主要从生态与艺术维度,从自然、气息感、新感觉三个方面认为“中国的艺术有一个转向就是要跟自然有一种关系。既自包括你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群落的生态,又包括你身体的自然[44],在作品中把阴阳气息感和光感打开,气感和光感之间达到一种内在融合。“一种新的气息,一种个性的、女性化的气息出来,这可能是一种新艺术的出现。”[45]曾妮提出艺术家在不确定的状态中更有激情与动力,让艺术生态更多元。[46]成瓅发现年轻艺术家的一个重要转机开始关注一些更大的东西,比如政治、社会、生态、宗教等问题。[47]
结语:口述对话生成历史的特点
通观《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我尝试总结口述对话生成历史的特点:
特点一:口述对话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有着偶发性与思想的生成,特别适用于艺术家在表述创作活动、创作思想、创作困境、创造转换、创造语言等艺术活动中的各种基本联系。
特点二:口述对话重视的是重现艺术家个体的真实的生命见证,是讲述创作思想的生命史,是一种适合自身艺术表达的观念,在重塑自己的认知,在文明史、文化史、社会变迁等深度里重新认识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特点三:口述对话生成的艺术史,是一种独特的对话和交流,是互为引导、互为启发,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学者之间的对话,在互相引导与发生,让艺术的观念发生不一样的效果,让艺术重新出生,让艺术的观念被重新激活或重新发现。
特点四:口述史的研究工作可以多元化,不论以人物为出发点,还是以主题为出发点,或者以作品为出发点,对话者可以事前设计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打开,根据不同的艺术家和对话场景可以灵活机动的切换进行,这需要参与的对话者具有极高而广博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融会贯通。
特点五:口述对话生成的历史,是一种生成的逻辑,是一种发生的思想事件,是一种既古典又当代的学术方式,可以对某些学术界的话语权力提出不一样的观念。因为艺术家作为受访者与策展人、批评家可以进行共通的互动交流,乃至区别于体制内的民间性、草根性艺术家一起参与进入到艺术事件中来。
注释:
[1]查常平,《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前言”,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
[2]查常平,《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第47页。
[3]查常平,《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第49页。
[4]查常平,《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前言”,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
[5]查常平,《先锋艺术思想史•中国先锋艺术的生成逻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第16页。
[6]~[47]同上,第22页,第69页, ,第59页,第50页,第65页,第69页,第75页,第100页,第110页,第115页,第118页,第125页,第131页,第136页,第161页,第153页,第172页,第171页,第182页,第183页,第188页,第194页,第199页,第204页,第211页,第221页,第222页,第227页,第232页,第241-242页,第256页,第262页,第269页,第271页,第275页,第281页,第286页,第303页,第303页,第307页,第314页,第317页。
亲临柬埔寨(12.28-1.3),丛林秘境邂逅“高棉的微笑”
新班报名 | 北京大学历史研修班(第14期)
即将截止·埃及旅行(12月),走进失落的古老文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