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源流·长江】

对话嘉宾:

郑承志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

沈建东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州市非遗评审库专家

刘石林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首任馆长、副研究馆员

游秋伦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扎制技艺传承人

如果说黄河流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质朴、雄浑的底色,那么长江流域则为中华文明赋予了瑰丽、浪漫的气质,这种气质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端午节,就是为纪念这位心忧家国的先贤而延续至今,成为承载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

2009年,长江沿线的湖北省秭归县、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联合推动“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源自长江边的节日,成为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遗产。本次【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对话长江活动,我们邀请三省四地的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端午节的历史来源、多彩习俗及当下传承。

一艘龙舟,承载着多彩民俗

长江文化观察团:提到端午节,大家总会想到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其中场面最热闹的要数赛龙舟。各地有什么样的龙舟风俗?

刘石林:相传屈原在端午投汨罗江,两岸渔船争相打捞,从此留下了用船只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祭祀,逐渐形成端午赛龙舟的风俗,流传至今。汨罗也因此被称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汨罗龙舟是一种龙头凤尾“飞凫式”的船只,其中凤尾一般由多根长竹片涂上红漆而成,龙舟划动之时凤尾飘逸灵动,闪亮夺目。

按照传统,龙舟队在参加比赛前,会举行祭龙头、龙头点睛、龙舟上红、龙舟下水等一系列仪式。祭龙头是指龙舟队扛着龙头,上玉笥山屈子祠举行祭祀仪式,随后为龙头点睛,祈求诸事顺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在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大坝前举办,一代表队“抢红夺标”后欢庆胜利。(新华社发)

郑承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当地有“端午大于年”的俗语。秭归人要过3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祭屈原、拜祖先;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划龙船、赛龙舟;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接姑娘回娘家,庆夏收、吃新面。

峡江赛龙舟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秭归划龙舟的风俗源自纪念屈原,但龙舟之盛则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长江三峡中以险闻名的西陵峡大部分在秭归境内,当地还有“新滩、洩滩、崆岭滩,滩滩都是鬼门关”的说法,船只经过当地必须请当地人领江、划船、拉纤,龙舟竞渡就是最好的技术比武,有民谚说“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季船”。因为有这样的传统,秭归龙舟赛格外热闹。

游秋伦:黄石西塞山神舟会并不赛龙舟,我们从农历四月初八举行龙舟扎制仪式,一直延续到五月十八在长江里放神舟,历时40天,参加放神舟的人数多达两三万人。

西塞山从长江南岸切入长江,占据了大约半个江面,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西塞神舟会扎制技艺传承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我会带人在西塞山脚下供奉屈原的神舟宫里制作神舟。每条木船长约7米,船体裹上红布、画上彩绘,船上用纸扎制高约5米的龙楼凤阁,甲板上要扎制八仙、花神、五方之神、都天大帝等108尊神仙像,主舱里是屈原坐像。五月初五,木船开光,方可被称为“神舟”;五月十五,神像上船,后舱里放进纸糊的小鞋子,人们从后舱里摸走鞋子以求子;五月十六,神舟在村庄巡游,为每家每户送去福气、带走灾祸;五月十八是“大端午”,16名青壮小伙把神舟抬到长江边,放在江中用草垛搭成的浮台上,漂向远方,寓意神舟带走疾病、瘟疫和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黄石每年举行的西塞山神舟会是当地端午最为热闹的民俗之一 (受访者供图)

沈建东:苏州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伍子胥,这也体现了端午节在全国范围内的多样性,例如浙江有些地方端午祭祀曹娥,山西、河北地区有端午祭祀介子推的风俗。

伍子胥是苏州最早的规划设计师,传说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尽后,把他的尸体用皮革包起来,扔在胥江里随波逐流,老百姓感念他建城、治水的功绩,划着船打捞他的尸体,于是形成了端午龙舟竞渡的风俗,而伍子胥也因此成为水神(涛神)。苏州盘门一带有座伍相祠,在胥口还有一座胥王庙,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都会有很多百姓自发去烧香祭拜伍子胥。

苏州端午龙舟赛的主要地点是在胥门外的胥江上,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端午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观看比赛,这就是苏州传统的端午风俗“祭伍子,迎水仙(涛神)”。

一种精神,被人们世代尊崇

长江文化观察团:端午是一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节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请问各地是如何做好端午这项非遗的传承工作的?

刘石林:以严格的学术眼光来看,端午节并不起源于屈原,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也不起源于屈原。但是因为屈原的精神和品格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怀念,千百年来端午在演进过程中把所有的习俗都献给了屈原。传承端午文化,就是要传承屈原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中特别宝贵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汨罗玉笥山上的屈子祠 (湖南汨罗屈子文化园管理中心供图)

汨罗人称屈原为“屈老夫子”“屈爹爹”,至今保留着许多纪念屈原的仪式。屈原投江后,每年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初四端午节的前一天,当地老百姓自发把龙舟划到玉笥山下,到山上的屈子祠祭祀屈原。端午节当天,官方会在此组织一场大型的屈子祠祭典,传说屈子祠是屈原在汨罗晚年的住所,因此被后世建为祭祀屈原的祠堂。

沈建东:无论屈原、伍子胥,还是其他先贤,一定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着老百姓的理想,才会被人们世代纪念。对苏州来说,伍子胥留下了太多的馈赠,比如建筑往往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东南方偏5—10度,这与他设计苏州城时“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有关,因为苏州春夏之间东南风居多,建筑朝向迎风偏一点,有助于空气流通。伍子胥对河道的规划和治理,也奠定了今天苏州水城的格局,他对苏州的历史、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审美都有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端午之际,一场非遗市集在苏州古胥门广场举行,吸引市民前来打卡,王建康/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苏州经济发达,端午仪式和习俗也更加时尚一些,一些文化名人会带着人们以Citywalk的形式走访文化地标,讲解端午和伍子胥的故事,体验文创活动;年轻人制作香囊时,在继承古老吉祥纹样的同时,还会加入新流行的元素;苏州工业园区的端午龙舟赛已成为国际化体育赛事,为古老的端午注入了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郑承志:秭归人对屈原的感情很深厚,我要特别介绍一项特别的活动——骚坛诗会。至迟从明初起,屈原出生地屈原镇乐平里的农民就自发组织诗社,在端午节时相聚屈原庙,吟诵屈原名篇,并以斗诗的形式以方言诵读自己创作的古体诗,既表达民众对屈原的缅怀与敬仰之情,也抒发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时常通过活动和文化讲座,向大家介绍屈原及端午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屈原文化,每年在省内外举办一两百场屈原文化讲座。我还把自家的民宅改造成屈原传说非遗传承工作室,建团队、带徒弟,收集、研究和讲述屈原传说。

游秋伦:我是一个非遗手艺人,外公传给我一套制作神仙头部的模子,我至今在用。每年秋冬之际,我就用模子把观音土压成神仙的头部,阴干之后再精修五官。神仙的身体用稻草扎制,衣服则用布料裁剪或用纸扎成,船上的龙头和楼阁则用竹篾扎制,再裹上彩布绘上图案。

用最普通、最便宜的材料让神舟呈现富丽堂皇的效果,我们得会很多手艺,包括木工、泥塑、蔑扎、剪纸、裱糊、绘画等。这么多的技艺门类,需要更多人专业化传承,所以我一直在带徒弟。我的徒弟中,21岁的张文锦是一名大二学生,家就在西塞山边,他从小看着西塞山神舟会长大。读大学后,他跟着我从基础的裱糊、贴花边学起,既感受非遗的魅力,也传承屈原文化。

一个节日,让城市古今交融

长江文化观察团:“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已经15年,这是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如何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传统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沈建东: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知所从来才能明所以往,丢失传统的城市是缺少灵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期间,小朋友们在苏州虎丘山景区体验“套粽子”游戏(新华社发)

对苏州来说,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并不能为GDP带来多大贡献,但是却能让一座城市更有魅力、更有凝聚力,让百姓更有幸福感。正是有了端午这样的习俗,人们才会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我们与传统的联系,看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例如端午节苏州香囊上市,里面装着菖蒲、艾草、冰片等理气祛邪的中草药,可以护佑身体健康;比如人们还会像古代人那样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黄和雄黄酒),给孩子穿上印着蛇、蛤蟆、老虎、蜈蚣、壁虎图案的“五毒衣”。这些有益有趣的习俗,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游秋伦:每年延续40天的西塞山神舟会是黄石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其中蕴含的楚文化、农耕文化、儒释道文化、匠作文化等共同构成和创造了中国端午节最独特、最有地域特色的神舟文化。在制作神舟、唱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中,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屈原精神、家国情怀得以弘扬,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得以强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以展示,这是文化对城市精神最好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秋伦在扎制神舟(受访者供图)

刘石林:汨罗把屈原和端午作为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主要课题。从2005年起,汨罗连续举办19届汨罗龙舟节,“端午源头过端午,龙舟故里赛龙舟”已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就在今年10月27日,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23支顶尖龙舟队竞渡汨罗江。

郑承志:2023、2024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连续两年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举办,今年的赛事同时是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龙舟项目资格赛,吸引了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队伍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湖北秭归县举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代表队共400多名龙舟爱好者进行了为期3天的龙舟竞渡。(新华社发)

中国端午节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秭归的做法首先是把端午活动、屈原文化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复兴。同时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项目,例如对木雕、刺绣等有活力的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创开发;最后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全世界范围内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龙舟赛不仅进入亚运会,而且被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列为表演项目,屈原文化和龙舟竞渡可以被打造成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和平台。

这项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国节日,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和弘扬,屈原是中国的,但端午节属于世界。

【记者手记】

最好的传承,是让传统“活”在生活里

采访中,有个细节一度让记者迷惑:为什么各地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有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等,但是从岭南到关外,各地先贤辈出,端午习俗却出奇地一致。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这些风俗已经抹平了山川风物的巨大差异。

往深里说,一定是某种文化共同体意识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比如屈原的家国忧思化作我们血脉中的爱国情怀,他的楚辞为中国文学注入浪漫气质。可这跟端午习俗有必然联系吗?又有谁看到赛龙舟会第一时间想到浪漫?此外,中国传统节日孕育于农耕文化和宗法社会,而社会和生活早已发生沧桑巨变。端午节为何被今天的人们如此珍视,还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在价值与民俗之间一定还有一座桥梁,那是什么?记者从4位受访者的叙述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端午节已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能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才是传统节日的活力之源,古代如此,今日亦然。

价值需要生活来承载,生活需要习俗来装扮,只有习俗让生活美好,生活才能让其价值彰显。最好的传承,就是让传统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当今天的汨罗人抬着龙头上玉笥山祭祀屈原,当秭归人划动龙舟船桨奋勇争先,当黄石人从神舟里摸到一双纸鞋,当苏州的年轻妈妈给孩子穿上“五毒衣”,这样的日子就变得特别、有趣、与众不同,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端午节。

作为世界级非遗,端午节还承担着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使命。最好的传播并不是“上价值”,而是展示端午节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中国形象更加可信可爱可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