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自愿去死的吗?难道他们就是自愿去死的吗?”陈赓临终前,曾经大声喊出这个问题。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陈赓问出了这样的话?平时积极乐天的陈赓,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心呢?
璀璨将星
陈赓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极尽光辉而灿烂。他似乎就是老天专门派下来帮助我国,看我国走回正轨了之后,老天就把他收了回去。
陈赓为了逃婚而参军,也是在军中,陈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年,十几岁的陈赓孤身离家,就是为了逃离家族带给他的婚约。陈赓从小不怎么喜欢学习,反而喜欢跟着爷爷练武。
这可让陈赓的父亲很生气,他不知道自己一个文人,怎么生了个武学奇才的儿子。但爷爷却很高兴,把陈赓留在身边教导。
在跟着爷爷学武的这段时间,陈赓听着爷爷讲自己当年参军的事情。那时候的湘军战力卓绝,爷爷还受到过皇帝的嘉奖。
尽管后来清帝退位,湘军也不再是之前的湘军,爷爷对他却还有很深的感情。
或许是听爷爷讲湘军讲得多了,陈赓也就对湘军有了向往。正值乱世,哪家男儿不想上阵杀敌、报效国家。
但凡心有凌云志,就不会放过建功立业的好机会。陈赓心有大志,想要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离家出走后,他就加入了相对熟悉的湘军,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陈赓一开始跟着湘军训练,得益于他有功底,很快便升了官。
但陈赓发现,湘军和爷爷说的并不一样。在爷爷的口中,湘军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
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似乎还回荡在陈赓耳边。但现在的湘军,懒散、疲惫、麻木,完全没有军人血性。
和爷爷口中的湘军比起来,这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军队。陈赓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湘军的变化。
陈赓在湘军部队里,每天除了训练就无所事事。而且这些训练,基本上也都是体能训练。
湘军内部,完全不给他们提供射击训练的场地。很多人拿着枪,甚至都没有射出过一颗子弹。
等陈赓成了上士,他开始向部队申请,给战士们提供射击训练的场地。他亲眼看见过没经过训练的战士,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
只要不是冷酷无情的人,都无法对这种场面无动于衷。然而,陈赓的申请被打回来了。
上级不给批的原因,居然是因为没钱。陈赓看着被打回来的申请,上面的理由显得可笑之极。
军中高官们一个个富得流油,却拿不出钱来好好建设军队。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府,真的还有必要拼命吗?
陈赓扪心自问,他不知道前路在哪儿。当初那个只凭着一腔热血离家的少年,终于经历了社会的毒打。
在寻找革命的道路上,陈赓走得也并不顺利。他在湘军中打了很多仗,最后发现了湘军不可靠。
于是,陈赓毅然脱离了湘军,重新寻找救国的道路。那时候的他还年轻,还有试错的可能。
还好,陈赓在第二次就找到了我党。在入党后,他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后来又去了黄埔军校。
战争的创伤
战争往往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它让温和的人变得暴躁,慈悲的人变得嗜杀,勇敢的人变得懦弱。
战争也能毁掉一个人,它夺走人们的生命,夺走人们的家园,夺走人们的希望。
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让百姓家破人亡。但对于那些指挥战役的将军们,战争带来创伤也是巨大的。
作为直面战场的人,他们每打一次仗,就要面临和战友们的离别。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的伤,还有心灵的伤。
身上的伤好治,心上的伤却像个顽固毒瘤一样,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根除。而陈赓,就在承受着这种心灵的创伤。
这种创伤,是陈赓长期的战争岁月积累的。每当看着昨日还在谈笑的战友牺牲,他总是会给自己加上一层压力。
在没有解放之前,这种压力可以去战场上释放。然而解放后,每当想到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袍泽,陈赓的内心备受折磨。
他总是会想,为什么我活下来了,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活下来?当年是不是我努力一点儿,战士们就不会死。
作为将军,陈赓清楚地知道,战场上的死亡是稀松平常的事。但作为战友,陈赓却无法原谅自己。
尤其是他亲近的人死在敌人手中时,他的内心被反复折磨。在他的心里,他对死去的将士们有愧。
这种愧疚和折磨,在后期开始消磨他的健康。陈赓在后来患上心梗,也和他心中的愧疚有关系。
陈赓本人情感细腻,这样的人往往极重感情。这一点,从他的妻子王根英牺牲后,他坚持为亡妻守节三年就看出来了。
而王根英的牺牲,也是陈赓心里最大的愧疚。他把王根英牺牲的原因,统统怪在了自己的身上。
他为王根英牺牲时,自己不在她身边而自责。有的时候,他甚至会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死了,而我还活着?”
解放战争胜利后,活着就成为了一种负罪感。为了减轻这种负罪感,陈赓只能拼命地去工作。
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减轻自己心里的愧疚感,才能说服自己继续活下来。无形中,他把那些牺牲的人的生命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为了减轻自己活着的负罪感,陈赓会经常关照那些烈士子女。一旦发现他们有什么困难,陈赓就会尽力帮他们解决。
陈赓每个月的津贴是12块钱,就这样,他还会拿出来一部分,专门分给那些烈士家庭。
为了新中国而建设,陈赓马不停蹄,一丝一毫的时间都不肯浪费。繁重的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心灵的折磨压垮了他的灵魂。
所以,陈赓在五十多岁的年纪,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有这样症状的,又何止陈赓一个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背负着万万条生命的将军,真的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鲜花和掌声吗?
其他国家的将领我们不清楚,但我党的将领告诉我们,他们不能。他们做不到享受荣耀,因为这里面饱含了无数战友的生命。
在陈赓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正打算写作战总结。可当他提起笔,眼前总是浮现那些逝去之人的音容笑貌。
曾经的并肩作战,曾经的相守相伴,怎么能忘?怎么会忘?陈赓的笔拿起又放下,良久才写出了一个字。
要想写作战总结,那就要再次回忆战友的牺牲。这对陈赓来说,无异于揭开心上的伤疤。
他写了作战总结的序言,就已经开始撑不住了。心脏的痛楚,让他连笔都拿不稳了。
已经到了弥留之际,陈赓还是在内心责怪自己。所以他问出了那句“难道他们自己想去死吗?”
陈赓还问陈知非,问他会不会原谅自己,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哭。陈知非哭着说,他从来没有怪过陈赓。
陈赓含笑点了点头,这一刻,不知道他是把陈知非当成了谁。陈知非的答案,也不知道是否能弥补他的遗憾。
或许在陈赓心里,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的儿子看成了亡妻。陈知非的一句“不怪”,多少也成了陈赓心里的宽慰。
对于有的人来说,死亡就已经是结束。但对于还活着的人来说,生命就像是漫长的折磨,死亡才是尽头。
解放战争胜利后,刘帅开始专注于解放军学校的发展。他从来不去看战争电影,也对自己的战绩缄口不言。
有一次战争电影取材的时候,有人提起了刘帅,开始夸他在战场上的功劳。刘帅听了之后,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事后他告诉别人,他并没有什么功劳,他对不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人们。
和刘帅一样,彭老总也几乎不提自己打的胜仗。每次别人和他聊起来,他总是会说起自己的败仗。
说起那些惨烈的战役,彭老总总是含着泪水说:“我对不起他们啊!”朝鲜战争的惨烈,那些无法回到祖国的志愿军战士,成了彭老总心上永远的伤疤。
只要看到那些烈士碑,或者是看到因伤退下来的老兵,彭老总就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在他弥留之际,他依然在向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士们说对不起。他把他们带出了国,却没有把他们带回来。
粟裕一生戎马,却对自己打的胜仗闭口不言。临终前,也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分成八份,留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对这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们来说,活下来已经成了一种负罪感,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着折磨。
他们平静无波的生活后面,是对战死沙场的战士们的愧疚;是恨不能马革裹尸,以身相替的懊恼。
一将功成万骨枯,可生命的重担,又有哪个将军能顺利扛起来呢?他们活在愧疚里,死在愧疚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