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有着“将帅摇篮”、“革命营寨”之称,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要说公认最出名的,当属黄埔第一期和第四期,就比如一期中的徐向前、陈赓、杜聿明;四期的林总、胡琏、谢晋元等。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人物,同样出生于黄埔四期,他的名气、战绩的确不如同期生耀眼,军事能力更是平平无奇。
可他却在解放战争期间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与损失。他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活化石”,足足活到了105岁。
那么,这位传奇人物究竟是谁呢?
与林总打过架
他就是高魁元,高魁元出生于山东枣庄的一个大家族,在中学时代曾与我们所熟知的“国学泰斗”季羡林同窗共读。
也正是在中学读书期间,高魁元目睹了国家的贫弱与落后,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他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他不甘心就这样当一个继承祖业,过着平淡生活的普通人,他同大多数的有志青年一样,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有志之士!
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参军入伍,1925年,高魁元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有意思的是,高魁元和林总不仅是同学,还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是上下铺,不过两人却不太“对付”,甚至还打过一次架。
高魁元性格外向,做事豪爽,是个“大嗓门”,操场上“一、二、三、叫”喊得最大的,就是高魁元。
高魁元喜欢玩乐,当然了,这里所说的玩乐,指的是体育运动,不管是篮球还是网球,高魁元常常拉着同学一起玩。
而林总的性格则与之相反,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与人交往时,更是惜字如金,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状态。
平日里比较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对于室外活动,则从不参加,也不喜欢与人扎堆。
两人的性格可谓是天差地别,一个好动,一个好静,这样的性格差异,无疑为两人的相处埋下了伏笔。
一次,林总实在是无法忍受爆发了,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演变为一场激烈的肢体冲突,事后两人都因此受到了批评。
毕业后,两人也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林总投身于共产党,高魁元则进入到了国民党工作,受到了陈诚的赏识。
那时,高魁元来到了宪兵部队,先后担任排长、营长,所在的14师被陈诚吞并后,高魁元也就成为了土木系的一员。
有意思的是,高魁元每一次升迁,都伴随着陈诚扩编军队,例如在扩编94师时,高魁元升任为团长;在扩编99师时,高魁元升任为旅长。
陈诚之所以能记住高魁元这个人,源于他与红军的一次战斗:一天,时任14师营长的高魁元接到了负责护送伤员及枪支弹药的任务。
却不料在行进的途中,突然遭到了红军的伏击,高魁元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冷静下来分析局势。
在与红军交手时,高魁元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的兵力有限,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是他通过红军的枪声密集程度来判断的。
如果当下兵力充足的话,红军早已向这边冲了过来,于是一边命部下进行抵抗,一边派人前往请求支援。
而红军攻了一整夜,也没能拿下,待国民党增援部队抵达后,高魁元这才扛起机枪冲锋予以反击,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护送任务。
古宁头战役的关键人物——高魁元
1938年3月,高庆恩(高魁元的父亲)突然收到了一封从上海寄来的信,大意为请父母不要担心,一切都好之类。
可高父却从这封信中看出了端倪,看着看着,不由得落了泪,原来高父发现,信中的字迹根本不是自己儿子所写。
信封中除这封信外,还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儿子高魁元腿缠绷带受伤的照片。
淞沪会战爆发后,高魁元接到紧急命令,火速奔赴罗店前线,原定的战术布局,是由高魁元率部正面突击日军,而79团则迂回至敌后,包抄敌人。
形成一种前后夹击之势,叫这股日军有来无回,消灭在此,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由于不熟悉地形,再加上天黑,高魁元一行人在行军途中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高魁元当机立断,派遣两个连队前去迎敌。
战况之惨烈超乎想象,短短一个小时内,战士们便伤亡惨重。未等高魁元作出进一步部署,敌人已从侧翼悄然包抄而来,形势危急。
高魁元暗感不妙,他深知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于是便果断放弃了进攻,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包围圈。
实际上,高魁元的撤退决定显然是违抗了“进攻”命令的,不过事后他反而受到了嘉奖。
在师长霍揆章看来,高魁元能做出撤退的举动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是避免全军覆没的明智之举。
罗店战役,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被后人称为“血肉磨坊”。
尽管最终未能收复失地,但中国军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高魁元一生也参加了不少战役,其战绩虽在国民党军中不算显赫,但相比于其他人来看的话,他的战绩却显得有些平平无奇。
而这之后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却成为了他为数不多的大胜,这就不得不提到胡琏。
胡琏与高魁元关系不错,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18军军长的胡琏,特意将高魁元调至麾下,委以118师师长的重任。
两人相互配合,默契十足,直至1947年,高魁元因故调离,两人这才分开。淮海战役后,18军全军覆没,在运气的加持下,身负重伤的胡琏逃过了一劫。
战后,关于部队的重建工作胡琏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突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高魁元,于是高魁元便再次重返18军了。
1949年10月,金门战役爆发,作为前线指挥官之一的高魁元,给解放军登岛作战制造了巨大的损失。
这场战役,对解放军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重创,而对胜少败多的国民党军而言,却是极为罕见的胜利。
高魁元在“古宁头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成为了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人物。
黄埔军校的“活化石”
实际上,早在1948年时,高魁元就已经预见了国民党的结局,在赴台之前,特地给自己的三弟高启元发去了电报,商讨今后家人的归属走向。
但自己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愿随他一同前往台湾,原来高魁元的夫人也计划着带着自己的母亲,也就是高魁元的岳母一同前往。
可高魁元的母亲崔氏说什么也不与亲家一起走,面对母亲崔氏的固执,高魁元深感无奈,最终只能秘密安排将母亲一行人护送至长沙宁乡县暂避风头。
为了确保母亲一行人的生计无忧,高魁元为家人提供了大量的金器和珠宝。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家人要保持低调,切勿与外界交流,以装聋作哑来确保安全。
然而,一家七口的开销毕竟庞大,带来的财富总有耗尽的一天,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抵达台湾后,高魁元立即给三弟高启元写信,并通过各种关系试图将母亲一行人接至香港,再辗转赴台。
本以为一家人能平安地在台湾再相聚,但事情似乎并未按照高魁元所预想的那般发展。
三弟高启元并未行动,因为在他看来,这项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
一家七口目标过于显眼,沿途的检查又极为严格,而母亲崔氏的方言口音更可能成为暴露身份的致命弱点。
再者,哪怕实行了这项计划,期间也没有出现问题,那一家七口人是绝不可能会一同偷渡台湾的,必然需要分批行动。
崔氏是高魁元的母亲,他自然愿意倾尽全力照顾她,让她安享晚年。作为兄长,高魁元虽然可以一时帮助弟弟,却无法永远承担这份责任。
更何况,他的妻子和孩子抵达台湾后的生计问题也让他倍感焦虑。因此,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高魁元也没有再强求,只好作罢,给家人汇去了些钱用于日常开销,维持生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启元一家陷入了困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自己的身份被揭露。
崔氏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痛苦不堪,最终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高启元为了保命,不得不向警方自首。
由于在古宁头战役中的出色表现,高魁元回到台湾后得以受到重用,仕途一路飙升。
1965年,高魁元升任为陆军总司令,那时蒋经国为“国防部”部长,高魁元得以与蒋经国接触,而这也使他未来的官运更加亨通。
1968年,高魁元升任为陆军一级上将,先后在“总统府”、“国防部”等担任要职,自赴台以来,他在国民党中常委任职超过30年,被誉为“不倒翁”。
退休后,高魁元选择隐居生活,远离尘嚣,2012年5月7日,高魁元因病于台湾病逝,享年105岁。
结语
在抗日战争中,高魁元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能够迅速调整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可能。
在罗店战役中,他的撤退决定虽看似违背常规,实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是避免全军覆没的明智之举。
高魁元在军事生涯中参与了多场战役,尽管在国民党军中的战绩并不特别显赫,但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对我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与损失,这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金门战役是高魁元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他作为前线指挥官,将登岛的解放军全部歼灭,这场胜利对于国民党军而言是极为罕见的,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回到台湾后,高魁元的仕途一帆风顺,他先后升任为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并在多个重要部门担任要职,官运亨通。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见证了国民党军的兴衰历程。
参考资料
高魁元策划家人潜伏偷渡始末. 联合网
105岁前"国防部长"高魁元逝世 台军史上最长寿上将.中国网络电视台
抗战时期的枣庄黄埔人. 联合网
他是黄埔军校的活化石,曾和林彪打过架,101岁时被马英九请出山. 广州市黄埔教育集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