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1年,被清廷重兵合围的昆明城内吴三桂之孙吴世璠绝望自杀,其部众出城投降清廷,三藩之乱终告平定,此后百余年间清朝再无军阀势力。嘉庆年间,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 ,清朝统治者突然发现原本所向披靡的八旗军早已腐败不堪,扰民有余,不足以御敌,于是下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地方自保。咸丰时,由于英法联军入侵、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清廷目不暇接,咸丰帝采纳宗室大臣肃顺建议,决心大力鼓励地方自办团练,以挽救清廷危亡局面。仅湘军曾国藩一部,到1854年初就由兵勇、夫役工匠等整编而成的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共一万七千人,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自此,清廷所忌讳的军阀集团再次回归,也昭示着清朝即将覆亡的近在咫尺。在湘军崛起时,安徽地区发展壮大的团练武装同样规模惊人,这支队伍的领袖名叫苗沛霖。他是安徽凤台人,原来是在私塾当老师。1856年正月,捻军横扫凤台县武家集,把那里的地主武装打得一败涂地,土豪乡绅损失惨重。这是苗沛霖从同乡朱元璋那里学习并发扬的“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治兵策略有了市场,在豪绅的资助下,苗沛霖一改过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态,挑沟筑寨,把武凤集这个原本闲散的村落变成一座壕沟深掘,寨墙高筑的城堡。以后的战争进程证明了苗沛霖此举的英明。一时间皖北,豫东一带这样的圩寨如雨后春笋似地拔地而起。1860年的清朝可以说是风雨缥缈,南方太平天国如火如荼,北方捻军起义遍地开花,清政府捉襟见肘,八旗绿营顾此失彼。要命的是,英法两国又落井下石借机制造事端,挑起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于这年的8月24日占领天津, 10月13日攻陷北京。咸丰带领群臣妃嫔奔逃热河,胜保急忙致信苗沛霖,敦促他率精锐兵丁“兼程驰赴,克日来京”勤王。苗沛霖嘴上说“见义兵莫大于勤王”,实际上并不准备奉调北上,倒是私下里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他错误地判断形势,误以为自己割据一方,崛起于官匪之间,成为第二个朱元璋的时机到了,忙不迭地自树大旗与大清分庭抗礼。10月苗沛霖在蒙城设坛,大临三日,为清帝缟素发丧,声称“天下已无主,我等当各求自全。”苗沛霖僭称“河北天顺王”,建立天顺王国。1861年2 月,苗沛霖开始了他第一次公开反清活动,他派部将王金魁赴六安,与宿敌张乐行,龚树德捻军达成谅解。之后又遣朱鑫,陆长华赴庐州与陈玉成部联络。并向太平天囯表示愿意“蓄发”归顺,受印信。天平天囯遂封苗沛霖为“奏王”,并派余安定统兵七百至苗家老寨,与苗沛霖商议共同反清。6月被困寿州城中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将与苗沛霖有隙的徐立壮处死,将孙家泰监禁。苗沛霖没了出兵借口,暂时罢兵撤围,翁同书上凑朝廷为其开脱,清廷卖个顺水人情,责令苗沛霖“带团立功”。不久后,苗沛霖又以还有其他清军将领参与了“寿州擅杀案”为由重新围攻寿州。并于10月底攻破寿州城,俘获翁同书等大吏。次年1月,苗沛霖汇合张乐行部捻军,马融和部太平军联合进攻颍州。将安徽巡抚贾臻困在城中,从而掀起苗沛霖的第二次抗清高潮。但苗沛霖并不是真心的要和农民军联合抗清,他是要在跳槽之中,以求自得,更求壮大。3月清军云集皖北,苗沛霖看到进攻颍州无望,又转向投靠胜保,要求反正。胜保上奏朝廷为其开脱,同时苗沛霖命令部队“剃发”以明反正之心,并暗中向颍上集结,准备从背后攻击天捻联军。4月苗沛霖会同胜保的部队,与贾臻的守军里外夹击,大败天捻联军,解了颍州之围。张乐行败走颍上,被苗沛霖包围,靠部将拼死突围才归回雉河集。张乐行的突围,让清廷大为恼火,指责苗沛霖剿灭不力,暗中通敌。为平息清廷不满,苗沛霖把主意打在陈玉成身上,陈玉成虽知苗沛霖已经倒戈,反向而为之,竟把希望寄托于苗沛霖的反复无常之上,希望自己能让他重新回头。陈玉成拒绝部将忠告,执意率部北上,与苗沛霖会合,一到寿州,陈玉成等太平军重要将领就被苗沛霖捕获,旋即慷慨就义。1862年9月,清廷为化解满族亲贵胜保与袁甲三等汉族将领的矛盾,将胜保调往陕西,改授湘军将领李续宜为安徽巡抚,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刚刚反正的苗沛霖为了把湘军挤出淮北,唆使部将寻衅杀害湘军将士。曾国藩当时手握重兵,极盛一时,但因担心湘军与苗沛霖正面冲突会引起他与僧格林沁的不合,便主动奏请撤出寿州、正阳防区。曾国藩在给沈葆桢的信中说:“敝军若愚苗党开仗,必与僧邸(指僧格林沁)南北水火。今日之天下,岂堪将帅更有水火之争?故不能不早退一步也。” 曾国藩创巨业,仍知进退;视大局,能摒私愤的情怀,正是苗沛霖所不具备的。
苗沛霖不懂政治,却热衷于玩权弄势。 随着天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被扼杀,苗沛霖日感末日临近。1863年5月,苗沛霖在凤台誓师,称:“我辈所为,终难一死,不如先发制人。”走投无路的苗沛霖这时已顾不得自己势单力薄,匆忙间第三次举起反清大旗,注定了必然失败。助敌灭友,无异于强敌削己。12月苗沛霖战死蒙城,横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军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乱世枭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策略正确,战术运用得当,苗沛霖的势力迅速膨胀。四年中就成为据圩寨数千,拥众十余万的地方势力。加之这时的苗沛霖又结识了在皖督师的满清权贵、钦差大臣胜保,并引为奥援,政治上屡受举荐和擢升。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中,苗沛霖先后十二次被加官晋爵,很快由一个五品官而知州,知府,再到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督办淮北团练,官居二品,此时的苗沛霖可以说已初步具备了和当年曾国藩相似的机遇和条件。然而苗沛霖的骨子里充满对财富的渴望,对名利的追逐,难以冷静分析形势,缺乏政治远见。

反复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