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ID:lixuexinlixue
“怎么又感冒了,一定是你打游戏打的。”
“成天不好好学习,就是爱玩儿游戏把智商都整下降了。”
“你看你这身上都没长几两肉,还在熬夜打游戏呢?”……
网络游戏,是父母唠叨、指责孩子时的“万金油”,抹哪儿哪儿灵。找不到其他原因的时候,怪游戏就行了。
但另一面的事实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的确远远大于其他娱乐方式。人手一部手机、IPAD,随坐随玩,已是现代青少年生活的常态。
从尹建莉父母学堂和心理学学者李雪老师的对谈中,来探听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情感诉求。
李 雪
心理学学者
作家
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
家长越是控制
孩子越是渴求
学堂: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家长很有怨气:我辛辛苦苦培养你,你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每天玩物丧志,未来怎么办?前途不就毁了吗?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李雪:孩子沉迷游戏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因为父母不喜欢他打游戏,平时控制他,比如说“只有周六能打一小时啊” ,这样的控制 , 会让孩子觉得游戏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就像我告诉你“绝对不许喝雪碧”或者“一星期就让你尝一口”,那你一定会觉得雪碧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饮料,逮住机会就恨不得偷喝一箱。
这种情况父母只要放开限制,“游戏是你的事,你的事你做主”,孩子很快就会把游戏看得普通。
第二种,情况会严重一些,这个孩子的能量已经被父母吸食到非常弱了,弱到没有力气活在现实世界中,必须到网络世界里去找一点存在感。
父母把网线一拔、电脑一扔,孩子可能转身就跳楼去了 —— 网络是他最后的庇护所了。
就像一个没饭吃的孩子每天吃树皮充饥,你跟他说吃树皮没营养,会导致浮肿,然后把他的树皮夺走 —— 你这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啊?
他饿呀,你把他的树皮夺走就能解决他的营养不良吗?你是不是先得给他真正有营养的饭菜呀?
什么是真正“有营养的饭菜”?
就是父母严守边界,不再去评判、控制孩子,孩子有什么要求,在你能力范围内去满足。
比如,他想玩游戏,如果你经济能力可以,就给他换更好点的电脑,屏幕更保护眼睛一些,给他换更舒适的座椅,可以支撑他的颈椎,让他少驼背。
当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里的父母是安全的、温暖的,对他没有期待、没有评判的,他还有必要蜷缩在网络世界里吗?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到了萎靡不振、眼睛都睁不开、每天弓腰驼背的状态,你真的要好好感谢游戏、感谢网络,是它们在吊着你孩子的命,让他没有做出跳楼这种会令你后悔不及的事情。
借此机会好好反省自己,把对孩子的焦虑、控制、期待都收回到你自己身上。
“鸡娃”最容易,“鸡自己”最难。
孩子沉迷游戏的背后
可能藏着童年未被满足的部分
学堂:当父母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很抑郁的,能量很低的,如果这时让他去“鸡自己”的话,他会觉得根本“鸡”不动啊!
所以我在想,您的意思也不是让父母逼迫自己一定要怎样,而是说,当他把目光收回来,就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真实状态。
李雪:对。如果他诚实地自省,发现自己其实处在能量低、动力弱的状态,就会发展出同理心,不去“鸡孩子”,也不去“鸡自己”,慈悲地观照自己,看看能做些什么,去重新养育自己。
我的一个学员说,她原来送女儿上外教班,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为孩子着想的妈妈,投入那么多钱,将来孩子就会拥有流利的口语。
跟我学习之后,她自己尝试去上外教班,发现自己怎么那么笨呢,单词怎么那么难呢?
从此送孩子上外教班的那种快乐都没了,面对孩子单词背不出的时候,再也不会颐指气使地说“我给你花了那么多钱,你应该怎样怎样”了。
她那种嚣张的态度没有了,会实事求是地说“学一门语言确实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慢慢来呗” —— 她回到了现实的位置。
学堂:您让父母把关注孩子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其实是给大家一个机会去接触现实。
李雪:诚实地面对自己,就会知道,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走一小步,都是非常伟大和了不起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着孩子、对着别人指手画脚。
一个妈妈,她分明没有工作,在家待着,孩子却经常吃不上饭,妈妈说她没有力气做饭。
我知道那有多苦。对这个妈妈来说,她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不能要求她“你又不上班,怎么连个饭都做不热呢?”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份慈悲的目光给向自己。如果你现在的力气仅仅够你躺着看看手机,那么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事实,我现在能量很低,我需要尽可能的休息。
当你能够慈悲地看自己的时候,你也就能够如实地慈悲地看待别人。
一个家长能够善待自己的时候,他也更容易去理解和善待他的孩子。
学堂:实际上,孩子学习没动力,大人工作生活没能量,大家都在一边勉强完成任务一边渴望躺平的现象,太普遍了。
李雪:是的,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内驱力的。有内驱力的人面对他想要做的事,愿意付出一切,那是他的乐趣。
那样的人做事效率有多高?我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这个人出生时没有先天脑损伤,一年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外加很多课外知识,是非常正常的。
—— 这是人类在内驱力不被父母偷走的情况下所具备的正常智力。
学堂: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内驱力,如何才能保有内驱力呢?
李雪:保有内驱力需要两点。
一是,内心住着一个稳稳地爱你的人。
这就需要回溯到母婴关系。当婴儿发出信号,比如冲妈妈笑,妈妈能接收到,然后也回应给孩子一个微笑,这时候孩子的存在就被确认了,他就会发展出怡然自处的能力。
相反,如果在婴儿时期,父母看到孩子都是说“哎呀,怎么又哭呀,不要哭啦!”然后对孩子使用哭声免疫法,做睡眠训练,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就是非常孤独和空无的,因为他发出的信号父母感受不到。
为什么很多人睡前要刷手机,感觉把手机一放,整个人就像掉入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必须马上抓到点什么?
就是母婴关系中带来的孤独和虚无,内心的空,让他很难独处,很难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内驱力稳稳的,就切记在婴儿时期不要对他进行睡眠训练,而是尽你所能地陪伴他、回应他。
二是,到幼儿时期,非常重要的是:不要侵犯孩子的边界,不要控制他,无论是如厕、睡觉、刷牙……都不要控制。不要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
我的一个粉丝,孩子两岁时经常尿裤子,一天妈妈在网上看了一个什么说法,就想训练孩子如厕,买回一个讲如厕的绘本。买回来还什么都没说呢,孩子看了一眼如厕绘本说“妈妈,你不要试图改变我” —— 这个两岁的孩子已经看出了“司马昭之心”。
不去试图改变孩子,孩子天然就拥有完整的内驱力和逻辑智力。
重建孩子的内驱力
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堂:有人说,我的内驱力已经被毁了,找不到喜欢的事情,怎么办?
李雪:重建自己的内驱力,我也在做这样的努力。
第一,对于母婴关系中特别孤独的人来说,现在尽量做到,无论多痛苦,试着不去抓老公、抓孩子,不去抓别人。
观察这个痛苦,它是无常的,它一定会过去。在这样的觉察中,我们就在培养定力,内心稳定性会越来越好。
第二,多感受身体,洗澡的时候就抚摸自己的肌肤,喝水的时候就感受手握住杯子的感觉,吃饭的时候感觉你想吃多少,这是不是你想吃的……
从这些生活中跟身体的微小连接中去保持觉知,这样可以一点点修复我们母婴关系里那个虚无孤独的黑洞,让它变扎实。
第三,我们脑子里一定有很多非逻辑的东西 —— “只要我做了这个,我就一定能成功”“只要我做到什么,别人就应该如我所愿” —— 觉察这些想法,不断训练自己回到事实逻辑中,而不是活在躁狂中。
做以上这三件事,内驱力就会慢慢被唤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