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天启二年(1622 年)五月,礼部官员按例准备册封宗室诸王,明熹宗朱由校却突然发难,质问为何拖延恩封秦王的四个儿子为郡王之事。这本是皇帝旨意,却遭到礼部硬顶,最终熹宗不得不妥协,这令人不禁疑惑:亲王之子封郡王为何如此之难?皇帝下旨为何大臣敢抗旨不遵?
明朝建国初,宗室爵位制度简单,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诸子除嫡长子袭封外,其余封郡王。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诸多特殊情况,如大宗绝嗣后的继承问题。到明朝中后期,为控制宗室岁禄支出,朝廷规定旁支袭爵的亲藩,除袭爵之子外,其余诸子降等封爵。
秦宣王朱怀埢的经历便是典型例子,嘉靖二十三年,秦王朱惟焯去世无嗣,朝廷从其祖父庶兄后代中选定朱怀埢袭爵。朱怀埢袭爵前为镇国中尉,其庶长子朱敬镕先封隆德王,后在特殊情况下袭封秦王。朱敬镕去世后,其嫡长子朱谊澏袭封秦王无嗣;嫡次子朱谊漶先封紫阳王后进封秦王,庶次子朱谊㳨仅封奉国中尉,后朱谊漶为其争取到崇信王爵位,但岁禄按奉国中尉标准发放。
万历三十一年,秦王朱谊漶请求封庶长子朱存枢为郡王,礼部以增加开支为由反对,神宗态度拖延。此后朱谊漶多次上奏,万历三十五年神宗特许封朱存枢为郡王,礼部尚书李廷机上疏反对,大学士朱赓也以开此先例其他藩王效仿为由劝阻,此事遂搁置,朱谊漶派人贿赂言官却被出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朱存枢才被册封为秦世子。
熹宗即位后朱谊漶于天启二年再次请求封其四子为郡王,熹宗竟悉数同意,震惊朝野。礼部上奏抗辩,指出此举违背祖宗成法,熹宗则以大臣有恩荫为由反驳,要求礼部执行。但礼部尚书孙慎行坚持反对,称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甚至以辞职相逼。御史施梁、吴甡等也纷纷指责,将诸多问题归咎于秦王求封之事,熹宗虽气愤,最终还是做出妥协。
明朝末年财政赤字严重,紫禁城火灾后修缮工程耗时长久,各地王府多次捐献助工银。天启六年秦王除自己捐银外,还以四子名义捐银,希望为儿子封爵增加砝码,此时熹宗已心灰意冷,命朱存机等四人按例封为奉国中尉,结束了这场长达二十多年的争斗。
在这场郡王恩封之争背后,实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博弈。明朝后期文官集团势力壮大,他们秉持祖宗成法,对皇帝旨意敢于抗争。神宗、熹宗虽想压制文官集团,却因文官的反对难以实现自己的意愿。这表明王朝末期,即便皇帝有令,若无官员执行,政令也难以推行,皇权已受到文官集团的极大制约。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