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冬天,山东胶东地区的战火再度升温,双方剑拔弩张。
莱阳,这座古老的小城,成为了这场激烈对抗的中心。
在范汉杰的指挥下,国民党军第106团被誉为“虎啸部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
面对华东野战军4个师的强大攻势,这支部队仍然选择坚守,顽强抵抗。
在城隍庙的最后一战中,虎啸部队誓死不降,拼到弹尽粮绝,这个团最后还剩下哪些人?
胶济线东段的战略形势
1947年8月下旬,胶东的天空渐渐阴沉,战火即将燃起。
范汉杰带领的国民党军,在胶济线东段及胶县地区完成了大规模兵力集结。
范汉杰的目标明确,他要迅速拿下胶东解放区,从而切断解放军在山东、华北和东北之间的联系。
范汉杰指挥的国民党军队携带着大量美械武器,包括火炮、机枪和步枪,这些武器的强大火力无疑给国民党军增添了很大的自信。
同时,招募来的伪军虽训练不足,但他们熟悉当地地形,能够为范汉杰的作战计划提供一些便利。
在莱阳一带,国民党军的驻军人数逐渐攀升,最终约有4000人聚集在这一要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进攻力量。
解放军方面也早已洞悉了国民党军的计划。为了避免胶东落入敌手,解放军高层决定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准备在莱阳地区与范汉杰的部队决一死战。
莱阳作为胶东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北临大海,城墙坚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军一旦控制莱阳,胶东地区的解放军就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因此,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解放军,双方都意识到必须争夺莱阳,谁掌控莱阳,谁就掌握了整个胶东的战局。
东线兵团会议
1947年12月,战火已经在胶东地区持续了数月,局势逐渐趋于紧张。
解放军东线兵团在这关键时刻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会议上,解放军高层一致决定,不再分散兵力,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优先攻占莱阳。
会议的核心决定是调集4个主力师,约9个团的兵力投入莱阳战役。
解放军第七纵队作为主攻部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成钧率领的七纵作战经验丰富,战士们士气高昂,虽然敌人的装备和工事都非常坚固,但解放军依旧决定采取果断的进攻行动。
国民党军方面面对即将到来的猛烈进攻,他们迅速加强了莱阳城内的防御措施。城中的碉堡林立,每个碉堡都经过精心设计,互相支援,形成了严密的防御网络。
不仅防御工事坚固,国民党军在城内还储备了大量的美式弹药和武器。
美械装备的优势在于火力强大,尤其是在近战和巷战中,能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
各类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步枪子弹等堆满了仓库,以应对解放军可能发动的持续攻势。
敌人显然打算凭借这些充足的物资,固守莱阳,拖延时间,等待外部援军的到来。
莱阳城巷战的爆发
1947年12月9日拂晓,天刚蒙蒙亮,解放军第20师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莱阳南城门发起了冲锋。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南城门终于被攻破。
第60团率先冲进了城内,士兵们快速穿过狭窄的街道和小巷,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
紧随其后的,是解放军第58团以及第21师和第19师的部队。
国民党军第108团的一个营已经准备好了迎接这场惨烈的巷战。
他们依托碉堡和房屋进行顽强抵抗,街头巷尾顿时充斥着枪炮声。
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士兵在狭窄的街道上展开了逐屋争夺的近距离战斗。
双方距离极近,士兵们手持步枪、手榴弹和冲锋枪,穿梭在房屋之间,进行激烈的交火。
一些战士甚至与敌人贴身肉搏,枪声、爆炸声混成一片,整个街道仿佛陷入了一片火海。
巷战的残酷超出了预料,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街道的每一米几乎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敌人的火力点被一个个摧毁,房屋的瓦砾堆中满是燃烧的残骸,许多士兵倒在了进攻的路上。
然而,解放军的攻势没有停歇,经过反复冲杀,到9日下午,解放军第20师终于攻克了城内的一个火炮阵地。
这个阵地上,国民党军依托两门75毫米山炮,拼命阻止解放军的推进。
然而,在解放军猛烈的攻击下,敌人的防线最终崩溃。
缴获了两门山炮后,解放军暂时控制了该区域的局势。
尽管如此,莱阳的战斗并未结束。就在此时,成钧接到了新的命令。
解放军指挥部要求他迅速攻占城隍庙阵地,这是国民党军在城内的最后一个防御核心,也是整个莱阳战斗胜负的关键。
城隍庙地势险要,依托坚固的墙体和周边的建筑,国民党军第106团的残余部队正在那里顽强死守。
与此同时,范汉杰的援军正在紧急赶往莱阳,战场上的时间显得尤为紧迫。
解放军必须在国民党军援兵到达之前拿下城隍庙,才能彻底控制莱阳城,否则战局可能会发生逆转。
成钧立即部署部队,准备发起下一轮更为猛烈的攻击,整个战场局势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城隍庙的艰难攻坚
国民党军在城隍庙周围的防御工事相当完备,密布的碉堡和机枪掩体互相交叉掩护,火力覆盖了每一个可能的进攻路线。
而地下的地道网则为他们提供了机动和补给的便利,使得这支人数虽少的部队依然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国民党军还储备了大量的美式弹药,足以支撑他们进行长时间的抵抗。
12月11日,战局日趋紧张,解放军总指挥许世友将军向七纵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在当天黄昏之前必须攻下城隍庙阵地。
时间紧迫,七纵的压力陡增,但他们迅速整顿兵力,准备发起总攻。指挥部的命令很明确,这一战的胜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莱阳战役的成败。
七纵的部队开始集结,炮兵也做好了炮火掩护的准备。
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向城隍庙发动了第一次猛烈的进攻。
炮火倾泻在国民党军的碉堡上,爆炸声震耳欲聋,浓烟滚滚。
然而,国民党军的碉堡异常坚固,尽管表面遭到炮火轰击,但内部的火力点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解放军冲锋的部队刚一接近,便遭到了密集的机枪火力压制,伤亡立刻增大,不得不暂时撤退。
紧接着,解放军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部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冲击,试图分散敌人的火力。
然而,国民党军凭借碉堡和地道中的重武器,再次顽强抵抗。
他们的火力覆盖面广,碉堡之间相互支援,解放军的攻势在火力网中再次受挫。攻坚的难度超出了预期。
接下来的三次进攻,解放军仍未能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
国民党军充分利用了碉堡的掩护和地道的隐蔽性,每次解放军的部队试图靠近碉堡时,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便开始疯狂射击,火力如雨点般落在攻城部队头顶,使得战士们伤亡惨重。
尽管战斗异常激烈,但解放军的攻势从未停止。
一次次冲锋接连失败,部队却依旧在迅速整合队伍,准备下一波进攻。
国民党军虽然人数减少,但依托工事的防守能力仍然很强,解放军的突击部队几次打到碉堡附近,均被国民党军的重火力逼退,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最后的突击与胜利
12月13日凌晨零时30分,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已经准备就绪。
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炮火开始猛烈地轰击城隍庙周围的国民党军阵地。
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城隍庙区域都被炮火笼罩。
解放军的第37师109团和110团紧随其后,从正东、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意图从多个方向突破敌人的防线。
战士们在炮火掩护下,快速向城隍庙阵地推进。国民党军的火力封锁严密,尤其是机枪阵地和迫击炮掩体交叉火力,几乎覆盖了所有进攻路径。
解放军的突击队刚刚逼近城隍庙外围,便遭遇了猛烈的反击。机枪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下来,迫击炮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力网几乎将进攻部队完全压制。
几轮冲锋下来,解放军的损失相当惨重,特别是连排长等基层指挥员在冲锋中接连阵亡,使得部队的组织和协调遭到极大破坏。
部队被迫撤退到原来的阵地,战斗再次陷入僵局。
到12月13日下午,经过前几次的失败进攻后,第37师的指挥官们开始冷静总结经验。
他们发现,之前的爆破路线设计不够精准,导致部队在突击时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因此,新的进攻计划迅速制订出来,指挥官决定调整爆破路线,避免直接面对敌人的交叉火力。
同时,爆破小组的作战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力求更加隐蔽和精准地摧毁敌人的主要火力点。
14日凌晨2点左右,新一轮的进攻在深夜悄然展开。
这次,爆破小组迅速行动,在炮火掩护下,成功地炸毁了几处关键的碉堡。
国民党军的火力顿时减弱,解放军的突击队伍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向城隍庙内冲锋。胡翼烜决定不再继续死守。
他迅速集结了身边仅剩的17名残兵,通过早已准备好的地道,悄悄撤出了城隍庙,向城北方向逃亡。
黎明时分,随着胡翼烜等人的逃离,城隍庙内的抵抗彻底瓦解。
解放军顺势进入城隍庙的核心区域,彻底清除了剩余的国民党军。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烈战斗,莱阳的战斗终于宣告结束。
参考资料:[1]王淼生,杨春杰.不能忘却的济南战役[J].神州,2008,0(9):43-4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