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在北京火车站前,刚被特赦出狱的沈醉正焦急地走来走去。
他不停地在人群中逡巡着,仿佛在寻找什么人。
突然,他的目光定在了一个瘦弱的身影上。
他一眼就认出,这个小姑娘身上穿的,正是他在狱中用睡衣改成的小衬衣。
他激动地跑上前去,一把抱住了她:“五妹子,你还记得我吗?我是爸爸呀!”
沈醉与女儿是如何重逢的?沈醉在狱中时,他的女儿又经历了什么?
最后的告别
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陆续解放了南京、上海等重要南方城市。蒋家大厦将倾,但老蒋依旧贼心不死,仍然做着“翻盘”的美梦。
在逃往台北之前,他在云南增派重兵,企图以此作为“反攻”的据点。
他与毛人凤商议后,决定将沈醉派到云南,继续进行情报工作。
老蒋还沉浸在“反败为胜”的幻想中,但沈醉可不傻,他知道这种情况留下,无疑是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他对两人的决定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复毛人凤,沈醉甚至还买了两包毒药,打算下到他的饭菜中。
结果,毛人凤一句“这么多年,只有你对我始终如一”,让他放弃了计划。
沈醉此举除了心软以外,他还深知,即使杀掉毛人凤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还有老婆孩子,老蒋用他的家人威胁他,他依旧还是要留守云南。
沈醉虽然以“心狠手辣”而出名,但他对自己的家人还是抱有全部真心的。
因此,在决定接受任务后,沈醉第一时间便是为家人想好了退路。
台北是一定不能去的,时局还不知道怎么变化,若是让老蒋控制了他的家人,那他的行动将会处处受阻。
沈醉在经过周密思考后,决定将家人送到香港。
当时沈醉有一个旧友也要到香港去,于是沈醉便为他弄来了五张机票,希望他到香港以后能照顾自己的妻儿。
朋友满口答应,沈醉也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在临别那天,沈醉特意来机场送他们。妻子栗燕萍依依不舍地与他惜别。
沈醉在交代给妻子一些注意事项后,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六个孩子。
对几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他嘱咐她们要听妈妈的话,照顾好大姐。
让沈醉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幼的五女儿沈美娟,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
要说与沈醉最亲的,还是五女沈美娟。在几个大女儿刚出生时,沈醉一直在外奔波,来不及参与她们的成长。
等他闲暇时间多了之后,几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相敬如宾的模样。
恰好此时沈美娟出生了,孩童时期正是惹人喜爱,喜欢撒娇的年纪,因此沈醉与五女儿最亲,他也最放心不下。
他将女儿抱在怀中,一遍一遍地亲着她的小脸蛋,嘱咐她好好听妈妈和姐姐的话。
沈美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却能灵敏地察觉出爸爸要离开了。不愿与爸爸分开的她开始哭闹起来,搂着爸爸的脖子不撒手。
沈醉的心中也一阵难受,最后他向女儿承诺,会给她买漂亮的小裙子,沈美娟这才松开手。
沈醉最后再看了一眼家人,便转身离去了。
他本以为这次只是暂时分开,没想到再次见到家人已经物是人非。
坎坷的童年生活
就这样,年幼的沈美娟跟随母亲踏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
栗燕萍长期当家庭主妇,生活优渥,从来没工作过。陌生的香港让她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因此母女几个便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丈夫的旧友身上。
但没想到,那个朋友在下了飞机后,连声招呼都没打,就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了,只留下栗燕萍与几个孩子茫然无助地站在原地。
后来,栗燕萍当掉了身上的首饰,才凑够了一家人的生活费。
她一边照顾几个孩子,一边苦苦等待着丈夫的消息,那时的她也相信,这次的分开只是暂时的。
不久后,沈醉在云南起义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香港,栗燕萍心中激动又害怕。
她知道一切都结束了,沈醉不用再打仗了,他不久后就会接她们回去。
让她害怕的是,老蒋一直在派人搜寻她的下落,她的处境也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栗燕萍在等了很久后,都没有等到沈醉的消息,心中不禁开始焦急起来。
情急之下,她联系上自己的家人,拜托他们先领两个孩子去大陆寻找沈醉。
原本一开始,她计划的是将三女儿和四女儿送过去,因为大女儿智力有问题,五女儿和小儿子又太小,都不能照顾自己。
但命运就是这么凑巧,在出发的前一天,三女儿突然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四女儿又遭遇了车祸,两个女儿竟然都进了医院。
最后不得已,栗燕萍只能将大女儿和刚满三岁的五女儿送回了大陆,希望沈醉能找到她们。
于是,沈美娟与大姐,跟着舅舅回到了大陆的家中,一天天等待着父亲的消息。
但当时局势还没彻底稳定下来,老蒋为了混淆视听,便派人到处散播沈醉已经战死的消息。
栗燕萍信以为真,伤心欲绝。此时老蒋也已经派人找到了她,抢走了她的几个孩子。
双重打击之下,栗燕萍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后来在一个大陆男人的帮助下,她才渐渐振作起来。
为了生存下去,栗燕萍无奈改嫁给这个男人。
而远在大陆的沈美娟也并不顺利,刚到大陆没几天,姐姐就病逝了,家中也只剩下她与伯外公两个人。
由于不知道父亲的具体情况,沈美娟只能隐姓埋名,小心翼翼地生活。
那时家里生活很苦,为了养活她,伯外公每天都会到采石场砸石头,挣一点微薄的收入。
好在旧社会过去了,那些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都不在了。工头见他们一老一小生活艰难,便时常帮衬他们。
在干部和乡亲们的关照下,沈美娟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但也不乏有调皮的小孩,见她长得瘦小,父母又都不在身边,总是欺负她。
虽然无依无靠,但沈美娟却并不软弱。在上学时,老师总是教导他们,人人都是平等的,若是遇到不公平对待,就要勇敢地还击回去。
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小小的沈美娟养成了一副十分坚强的性子。
每次被别人欺负,沈美娟都会勇敢地打回去。
有一次因为力气太重,沈美娟将人打进了医院,后来还是伯外公花了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才将男孩的病治好。
吸取了这次教训后,沈美娟便有了经验,下次再打架时,她便照着肉厚的地方打,这样既能给对方教训,又不会麻烦伯外公。
久别重逢
不知不觉间,沈美娟便像一棵平凡又坚韧的小草那样,长大了。
1960年,刚满十五岁的沈美娟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报纸上刊登的,正是刚刚宣布的特赦战犯名单,而她父亲沈醉的名字,赫然在列。
看到这个消息后,沈美娟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三岁时的记忆已经慢慢淡去,父亲的样子也早已模糊,但她却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自己的父亲,渴望与父亲重逢。
这么多年,很多人都说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可她却从未见过父亲的尸骨或者坟墓,因此她心中一直坚信着,父亲一定还活着,也一定会来找她。
或许是父女之间天生的默契,不久后她便收到了一个从北京寄来的包裹,寄信人正是沈醉。
包裹里装了一封信,以及一件发旧的衬衣。
沈醉在信上告诉她,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战犯所里接受改造,吃了很多苦,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从改造所出来后,组织便一直帮助他联系在香港的亲人。得知妻子改嫁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自责内疚,妻儿为自己受了这么多苦。
在得知五女儿在大陆时,沈醉激动不已。后来在周总理的关照下,组织为他找到了女儿。
沈醉在狱中时,便一直记着临别时对女儿的承诺,于是他用自己的睡衣改成了一件小衬衣,一直期待着能亲手送给女儿。
在信的末尾,沈醉希望女儿能来北京找他,并穿上这件衬衣,好让他相认。
沈美娟读完信后已经泪流满面,她抚摸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知道那是父亲对她的思念和爱。
几个月后的一天,沈美娟顺利到达北京。早早等候在这里的沈醉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自此,相隔十几年的父女终于相逢。
当时远在香港的栗燕萍得知丈夫和女儿都活着时,万分激动,写信给沈醉,表示自己想回大陆与他们团聚。
但由于老蒋等人的阻挠,一家人还是没有团聚。
在之后的日子里,沈醉便一直与女儿相依为命。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沈醉与溥仪、杜聿明等人也有了新工作,负责整理国家的史料。
后来,沈醉的身份也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
1981年,经过中央同意后,沈醉带着沈美娟来到香港,与栗燕萍团聚,其他子女也从台北赶了过来。
这次重逢是这样来之不易,众人都哭得不能自已。
很多人劝沈醉留下,但他却拒绝了:“这次我们能来香港,多亏了国家的信任,我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来。”
“现在物质生活虽然差点,但我却活得很充实,活了大半辈子,我只有在新中国才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在探亲结束后,沈醉带着女儿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大陆。
在之后的日子里,沈美娟陪着父亲度过了晚年。
沈醉去世后,沈美娟成为了一名作家,她为父亲整理撰写了《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等著名文学作品,为国家在文学和历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