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历史求知所
1993年,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孙保杰,在日本火车上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满车的日本乘客站起来向他高呼“万岁”。
这一幕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充满人性与善良的感人故事。
一个曾经的敌国士兵,在战争结束后被孙保杰一家收留,长达47年的照顾让这个日本兵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孙邦俊善心收留日本伤兵·】——»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画下了句号。
战争的结束并没有立即带来和平与安宁,尤其是在河南南召县高庄村一带,战后的景象依旧满目疮痍。
村子里的房屋被炸毁,田地荒芜,百姓们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与饥荒中,战争的伤痕深深植入了每个村民的心中,仇恨也依然在他们之间蔓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邦俊,一个普通的农民,在黑石岩街上遇到了一名衣衫褴褛、浑身是伤的日本兵。
这名日本兵当时正瘫坐在地上,乞讨为生。他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头部受伤,无法说话,甚至丧失了记忆。
村民们对他充满了敌意,毕竟他曾经是侵略者的代表,很多孩子还会朝他扔石头,骂他“鬼子兵”。尽管心中充斥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恨意,但看到这个日本兵的凄惨模样,孙邦俊心生不忍。
考虑到他可能随时会饿死在街头,孙邦俊决定把他带回家,给他提供食物和庇护。
孙邦俊的妻子张金荣一开始非常反对,觉得日本人不值得同情,村里人也纷纷议论,指责孙邦俊“自找麻烦”,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在和日本人串通。
孙邦俊并没有被这些流言蜚语动摇,他的理智和善良最终打动了妻子,张金荣在丈夫的坚持下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日本兵。
这个曾经的敌人在孙家住了下来,尽管孙家自己也很贫困,但他们依旧给他提供了食物和衣服。
村里人开始称呼他为“小门野郎”,这个绰号虽然带着些许调侃,却也开始慢慢反映出村民态度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名日本兵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由于头部的伤势,他不仅失去了记忆,后来还发展为偏瘫,完全无法自理生活。
面对这个情况,孙邦俊和妻子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更加精心地照顾他的起居。为了给他治病,孙邦俊四处借钱,甚至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他的照料。
这名日本兵在孙家一住就是47年,在这47年里,孙邦俊一家不仅要承担自己的生活重担,还要照顾这个曾经的敌人。
19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席卷全国。这个时期,孙邦俊的哥哥和嫂子都因为饥荒去世,孙家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孙邦俊依旧没有放弃对日本兵的照顾。
«——【·孙保杰做出的牺牲·】——»
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优异,本来已经考上了师范学校,但因为家里收留了日本兵,政审没有通过,孙保杰不得不放弃学业。
这不仅让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影响了他的婚事。
村里的姑一听说他家里有个“日本鬼子”,都不愿意嫁给他,直到他快30岁时,才终于与王成香结为夫妻。
娘们
1964年,孙邦俊因病去世,在临终前,他叮嘱孙保杰,无论如何也要继续照顾这个日本兵,最好能够找到他的家人,让他回到日本。
孙保杰对这个耽误了自己一生未来日本人非常不喜欢,但在父亲的遗言面前,他最终答应了这一责任。
接过父亲的重担后,孙保杰和妻子王成香继续悉心照顾这个日本兵,他们生活依旧艰难,他们从未有过怨言。
1975年,河南发生了大洪水,家里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但孙保杰依然想方设法为日本兵筹钱治病。
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后,孙保杰开始四处打听,希望找到这名日本兵的家人,为此,他联系了当地政府以及日本驻华使馆。
由于日本兵失去了语言能力,且无法记起自己的名字和家乡,寻亲的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1986年,孙保杰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详细描述了日本兵的情况,这封信被转交到日本驻华使馆,但由于日本兵的失语症,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直到1990年,一个日本访华团来到河南,当地媒体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并拍摄了日本兵的照片。
这则启事在日本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认出了这名日本兵,最终,通过生物检测,确认他就是来自日本秋田县增田町的石田东四郎。
«——【·石田东四郎回归日本·】——»
1992年,访华团中的一位日本老人津田康道认出,这名日本兵正是他的战友石田东四郎。
随后,他们联系了石田的弟弟石田小十郎,并通过血液检测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1993年6月,孙保杰亲自陪同石田东四郎前往日本认亲。
在日本,孙保杰受到了极高规格的礼遇,这段长达47年的跨国情谊感动了无数日本人,媒体纷纷报道这段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乘坐火车的旅途中,车上的乘客得知了孙保杰的身份,纷纷站起来向他致敬,高呼“万岁”。
这一声声的呼喊,并不是简单的礼貌,而是一种对他善行的由衷敬畏与感激。石田东四郎回到了日本后,他依旧常常怀念在中国的生活,他甚至提出,想和孙保杰一起回到中国定居。
石田东四郎回国时,秋田县的县长亲自接待了孙保杰,并对日本当年的侵华行为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1997年,孙保杰因病去世,石田东四郎的弟弟石田小十郎发来唁电,表达了对孙保杰的深切哀思。
1998年,一位日本友人中进毅被这段故事深深打动,出资在南召县建了一所“日中友好小学”,以此来表达对孙家父子的敬意和感激。
«——【·结语·】——»
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充满了人性与善良的光辉。
尽管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孙家父子的善举,超越了仇恨,展现了中国人宽广的胸怀与博大的爱心。
他们收留了一个曾经的敌人,并不求任何回报,这一举动不仅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也让无数日本人心生敬意。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孙保杰父子用他们的善良和坚持,在历史的伤口上撒下了一片温暖的阳光。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感叹孙家父子的善良与大爱,也要思考和平的珍贵。
战争带来的创伤永远无法抹去,但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信息来源:
农户收养日本伤兵47年,不愿收家属300万日元感谢费——2020-01-24 10:54澎湃新闻
河南农民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47年(组图)——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0日13:59来源:郑州晚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