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李鸿章的功与过,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便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放眼当时的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形势尚且如此,所谓弱国无外交,如果换一个人去,难道情况就会变好吗?恐怕不见得。所以在大喵看来,指责李鸿章对甲午战争失败负有罪责的人,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李鸿章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几年后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不久后,清政府又与列强之间发生了矛盾。在此期间,李鸿章一直在曾国藩身边,担任幕僚。
太平天国中期,李鸿章率淮军进入江苏,收复不少失地;北方捻军土匪流寇作乱,李鸿章又率军围剿;凭借两件军功,李鸿章一路晋升。也正是在南征百战的过程中,李鸿章才见识到了外国人的武力,这也成为他开启“洋务运动”的动机之一。
面对西方列强,清政府屡战屡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民族英雄关天培曾提到,他们制作的40门大炮中,试验的时候炸膛10门,可见当时工业水平有多么落后,军火工艺有多么粗糙。
即便如此,当时清朝的保守派势力还是强大的超乎想象,可想而知李鸿章要展开洋务运动,建立西式学堂和工厂,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可惜的是,洋务运动对于千疮百孔的清朝来说,无异于小修小补,无法根治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廷。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导下,仅短短几年间,中国便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各种军工品的生产能力,其中包括枪炮、水雷、汽船等武器。后来,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和铁路也相继出现。
李鸿章深知洋人火炮的威力。在改良军备的时候,李鸿章听说英国有一个军事武器展览会,便前去考察。英国人在李鸿章面前展示了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只听密集的枪声响起,一颗大树便被拦腰扫断;李鸿章看后大为感叹,洋人见状,便问李鸿章要不要购买。李鸿章问这枪打出去多少子弹?洋人答:“约300发”。李鸿章听闻后叹气道:“不用了,太快了,太快了。”他心里明白,马克沁机枪威力固然大,但子弹打得也快,对于大清来说,实在是消耗不起。
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李鸿章有着诉说不完的辛酸。北洋水师建立后,成为洋务运动中军事方面最高的成果之一,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全球排名第七,威震八方。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败了,世界一片沸腾,梁启超更是直接指出,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有12处失误。但是,梁启超又不得不承认,淮军的战斗力和军纪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西方报纸也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在历史书里,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试问,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潮头,负重前行需要多大勇气和智慧?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