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3月10日,被清道光帝委派禁烟的林则徐到达广州。
在迎接林则徐这位钦差大臣的队伍中,不仅有当地的各级官员,还有一部分外商,他们通常被当地人称为“番鬼”。这个词我们一听就明白是贬义词,“番”是“外国”的意思,譬如从美洲引进的“甘薯”我们就叫它“番薯”,“西红柿”则被称为“番茄”。而“鬼”就更加充满贬义,“番鬼”这个词是粤语方言,而“鬼”在粤语方言中也有疑心重等贬义。
“番鬼”最早是用来蔑称葡萄牙人的,早在16世纪初期,刚抵达中国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沿海犯下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民的痛恨,所以称外国人为“番鬼”。到了后来所有的外国人都被统称为“番鬼”,到最后连这些外国人也默认了这个称呼。具体到各国,还有各种独特的叫法,比如英国人是“红毛鬼”,美国人是“花旗鬼”,丹麦人是“黄旗鬼”等等。
在迎接林则徐的“番鬼”中有一个叫亨特的美国青年,于1823年就来到广州,当时他才只有13岁,后来加入了美商旗昌洋行,在1837年成为该行的合伙人。虽然亨特后来返回过美国,但其后还是回到了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活动,其在华时间长达四十年,并创设亨特洋行。
亨特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撰述成《广州番鬼录》和《旧中国杂记》,因为他是当时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人,所以记述了大量广州社会生活的点滴,当然也包括“番鬼”们在广州的生活情况。
《旧中国杂记·外商在广州生活之谜》
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番鬼”在发动鸦片战争之前在广州居住的唯一地方。广州十三行并不在城里,而是在郊区。
当时的外国人是绝对不能进入广州城的,后来有个被英法联军掳走到印度去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就非常坚决的不许外国人进城。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城里发生的任何事情他们都没法了解,据说有次广州城内起火,有很多外国人就聚集在城外往里看,当然这也不是被允许的事情。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就跟一个清朝士兵沟通,希望能往城里看上一眼,看看到底里面是啥子模样。虽然清朝士兵听不懂他说的话,但是很显然他明白外国人是什么意思,并且还让外国人爬上墙往里面瞅了一会。
据亨特说:“我们还一再被提醒,我们被容忍在这块地方暂住,是由于天朝对远来夷人的仁慈和怜恤。”
每一个“番鬼”在茶叶贸易季节结束时,都必须离开广州,乘船返回本国,至少必须撤往澳门;而且住在商馆的谥号,不能离开比“牡驴尖”(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新商馆前面的陆地伸入珠江的地脚)更远的地方。每座商馆只准许雇用八名中国人照料,担任挑水、扫地、做饭等工作,而且由一名买办管理一切。
虽然亨特在文中提到清朝对他们有很多限制,但他也提到了实际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而且只要给管理官吏一笔消费,就能免去很多的麻烦。
当时的很多外国人由于很好奇广州城,他们有时会起很早,然后趁着夜色朦胧围着广州城墙底转一转。据亨特说他们当时也会跑到广州城门去,但是那里的官员会马上出现,一面温和地责备他们“任性妄为,有违天子圣意”,一面和他们进行简短而愉快的谈话,接受他们递上的雪茄,最后让其返回商馆。
《广州番鬼录·番妇到广州》
外国人在广州通商有一项限制就是外国女人不能来,至于为什么有这项规定,据说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外国女人就像鬼一样,会吸走人身上的阳气。
在亨特《广州番鬼录》中就记载了1830年外国女人被带到广州的事情,这些在外通商的外国人,不能进城又整天憋在十三行里,大家都是大小伙子所以很容易憋出火,家里有妻子的也只能到澳门待着,所以他们有些人就偷偷将妻子带到广州,然后趁着半夜出来看看广州城。可是不巧的是这件事被发现了,引起了人们极度的恐慌。
官员们也被弄得不知所措,只好四处张贴告示,命令妇女立即离开,一刻也不准停留,如果不走的话,那么皇帝将收回他的怜恤,将所有“番鬼”都驱逐出境。
9时半,我们陪同前去看我们的时髦街道靖远街,它的店铺在那时已关了门,但有几个中国人在旁边经过,大叫“番鬼婆”!立即各家店铺纷纷开门,并且打起灯笼。10分钟之后,我们被团团围住,不得不急忙夺路退回。
外国人进城?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关于外国人要求进广州城的事情要从1843年说起,当时英国特使璞鼎查要求进入广州城,结果广州舆论大哗,钦差大臣耆英只得以“民情仍复猜嫌未释”为由拒绝了璞鼎查的要求。
1845年,英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德庇时借英人马尔丁、杰克逊等人被广州民众围攻殴打一事,再次提出进城要求,并以不交还舟山、动用武力相威胁。
耆英虽然是皇族出身,但与皇帝并不亲,所以他很为难,只好上奏称:
“若不允所请,恐未必即肯退还(舟山)……骤准夷人入城,又恐易滋事端。”
耆英这话啥用没有,说来说去一句话就是我也不敢决定,皇帝你看怎么办吧!道光帝说这签署的《南京条约》也没有让外国人进城这一条呀,你还是好好和他们解释一下吧。
要是解释有用的话,这世界上也没矛盾了不是?耆英左解释右解释上解释下解释,翻过来调过去也说服不了英国人,最终迫于压力还是妥协退让了。可是这样一来民众又不同意,反过来撕毁耆英的告示,甚至烧毁了阻拦他们的广州知府刘浔的官府和衙门。
这时候道光帝和耆英都有些慌了,坚持英国人进城不是条约上有的,要求英国人别生事端。英国人一看这样硬进也不行啊,万一被民众撕碎了也没地方说理去,于是德庇时表示暂缓入城。
两年后的1847年,德庇时以佛山群众殴打英人为借口,率20余艘兵船以武力要挟,要求入广州城。耆英又左右为难,就脑袋一拍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说:“自今日为始,过两年即为英官民进粤城之时。”这话虽然说出去了,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赞许,可是两年之后怎么办呢?
1849年,英国公使文翰率军舰至虎门,要求履行两年前的约定,放他们进广州城。此时的两广总督是徐广缙,他亲自到了虎门和文翰谈判。文翰表示:“如百姓不欲其进城,情愿助兵弹压。”听听这话说的,要是你们百姓不同意,我们可以出兵帮你们揍你们的国民。
徐广缙同样很为难,于是他也把锅甩给了道光帝。道光帝对此颇为头疼,他就膈应外国人进清朝国土这件事,他后来宁愿多给外国人赔款也不想让外国人在京设大使馆足以说明一切,他已经对英国人进入上海、福州耿耿于怀了,所以他就想否定两年前的约定,但是他又想自己作为大国也不好言而无信,于是他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先让英人入城“瞻仰”一下。
但是此时的徐广缙又重新对如成问题的利害关系作了考察,他发现广州人彪悍啊,以前和外国人结下的梁子现在还都记着呢,现在搞了一个十万人的民兵保卫队,说是御匪,其实就是防夷人。而且英国人进城也是居心叵测,极有可能是抢我们库银来的,所以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上说道:“英人进城一事实属万不可行。”
道光帝也觉得阻止英国人进城应该挑不起战端,于是就命各地炮台缜密严防,徐广缙、叶名琛练民兵,团结民心做好防备。看,这时候叶名琛就出来了。他们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了。
果然,英国人当时还真就抽不出兵力进攻广州,于是这事暂缓作罢。
广州人为什么不愿让英国人进城,我觉得用1849年“锦联堂公启”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闻英夷有入城之议,不胜骇异,向来外夷数百年来,未闻进城。”
用英国人的话是:
“经过连续几个世代,广州民众更加养成了一种傲慢积习,认为本城是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不容许亵渎圣灵的外国人踏进来。”
亵渎圣灵说的倒是过了,但这片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之地却也没错。外国人想要进城通商的意愿不见得错,但用武力胁迫绝对是错的。广州人固守偏见不准外国人进城不见得对,但用武力捍卫神圣不可侵犯国土绝对是对的。
参考文献:《筹办夷务始末》、《鸦片战争后的中英抗争》、《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