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上上下下,还有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会赢,中日两国的体量相差悬殊,清朝人口、土地、国力都十倍于日本,北洋舰队的实力在亚洲排第一、世界排第六,没理由会输啊。

李鸿章却不这样认为,作为洋务运动和北洋系的实际掌控人,他对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有更清醒的认识。北洋舰队从1881年成军以来,十年未添一舰,而这十年正是日本国力、军力突飞猛进的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投资方面,日本在战前十年的总投资额大约是6.31亿日元,相当于8.6亿美元,日元当时与黄金挂钩,汇率上比美元还要高一点,很值钱的。那么清朝是多少呢?

即使从《南京条约》开埠算起到1894年,清朝工业总投资额是7770万美元,其中官商军事工业投资(洋务运动主力)3425万美元,官督商办企业投资725万美元,民间投资1389万美元,还有外商的工业投资2233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全部加起来也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均更是低得可怜,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从1881年到1894年,清朝修建铁路300多公里,同时日本修建铁路3200公里,仍然是清朝的十倍。

总之,别看清朝的体量十倍于日本,对战争至关重要的工业投资方面,却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清朝的财富主要掌握在地主手里,无法有效转化为工业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专家估算,清朝在1840年左右的GDP大约是28亿两白银,可有钱投资的大商人如徽商、晋商,资产少说数百万两,多则上千万两,宁可用的买地造深宅大院,乔家大院就是典型的例子,也不肯投资工业。

上面提到甲午战争前民间的工业投资是1389万美元,合1700多万两白银,还比不上乔家一家的资产(至少在2000万两以上)。想象一下,只要徽商、晋商拿出一小部分资本投入工业建设,清朝的国力军力绝对不会低于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之后到1920年,中国人终于领悟到实业救国的真理,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大对工业的投资,而地主阶级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却从55%降到22%。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工商业发展高潮不是由地主推动的,至少不是主力军。

旧中国是农业占绝对比重的自然经济社会,每年增长的财富主要淤积在地主阶级手中,只会变成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白银、更多的宅子,不会对国家产生任何助益,最终都在列强的大炮和刺刀下,变成他们的战利品或者化为一缕轻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