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加拿大卑诗省确诊了首例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的病例,一名青少年因接触病禽感染,病情危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H5N1禽流感病毒在禽类间广泛传播,虽然人际传播能力较弱,但它的高致病性和严重性仍然令人警惕。本文将全面解读H5N1禽流感的特点、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帮助您了解疫情背后的风险与防护方法。

一、什么是H5N1禽流感?对人类有多大危害?

H5N1是一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最早出现在亚洲,如今扩散至全球多个地区,主要在禽类之间传播。该病毒对家禽如鸡、鸭等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对鸟类和家禽产业造成巨大影响。H5N1偶尔会感染人类,通常通过直接接触病禽、禽类分泌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感染。虽然病毒在人类间传播力较低,但感染后病程严重,死亡率较高。

高风险人群:经常与家禽接触的农民、禽类饲养员和屠宰场工人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为此,加拿大公共卫生局(PHAC)建议高风险人群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减少感染可能性。

二、感染后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早期识别?

H5N1禽流感的症状因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

早期症状: 高热:感染者通常出现39°C以上的高热,发热时间可持续1-7天。呼吸道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咽痛等。全身症状:类似流感样表现,伴随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感染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有时导致误诊。严重并发症:若感染加重,可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甚至多器官衰竭。严重患者可能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功能。眼部感染:可能出现结膜炎或其他眼部不适。鉴别诊断:H5N1禽流感与普通流感、肺炎及新冠病毒感染在症状上有所重叠,但在病死率、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禽流感通常表现为更严重的全身症状和更高的死亡率,在高热、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方面尤为突出,易与普通流感和肺炎区分开来。三、禽流感如何传播?主要途径是什么?H5N1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直接接触: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病禽或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感染H5N1病毒。空气传播:病禽的粪便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颗粒,当这些颗粒通过空气扩散时,健康的鸟类或人类可能吸入感染。污染环境:H5N1病毒可存留在病禽排泄物、死亡的禽体或其栖息地,健康禽类接触污染环境后容易感染。水源传播:病禽排泄的病毒颗粒可能污染水源,其他禽类饮用受污染的水也会感染。食品传播:禽流感病毒无法耐高温,食用彻底煮熟的禽肉一般不会导致感染,但生食或处理生禽时可能感染。 四、H5N1人际传播的风险多大?有流行的可能吗?

当前证据表明,H5N1病毒在禽类间传播活跃,但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性较弱。现有的人类感染多是因直接接触受感染禽类或受污染环境所致,尚未观察到大范围的人传人现象。少数个案显示,H5N1在人与人之间有极低的传播可能,但这类传播非常罕见。

尽管如此,H5N1禽流感的致命性仍需引起关注。该病毒感染人类后,病死率可高达30%以上,比普通流感高得多,尤其对免疫力较低的儿童、老人及体弱者危害更大。由于H5N1病毒的变异性和高致病性,防范其可能性传播非常重要。

五、禽流感的预防:个人与社区如何防护?

为降低H5N1感染风险,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减少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与病禽或疑似病禽接触,特别是在疫区或疫情高发地区。如果发现野鸟或禽类尸体,不要直接触碰,可通知当地卫生部门处理。 个人防护: 高风险人群(如禽类饲养员)应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暴露在污染环境中。避免在有家禽或鸟类的地方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勤洗手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消毒养殖场,防止禽舍、饲料和水源受到病毒污染。养殖场中的禽类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测。 食品安全: 确保所有禽肉及蛋类产品在食用前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熟食用禽肉,尤其是来源不明的禽肉。 家禽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针对H5N1禽流感的疫苗,主要应用于家禽,帮助减少疫情在禽类间的传播风险。对人类的H5N1疫苗尚在研发中。 六、科学应对:提升认知与早期识别

如何识别禽流感的症状: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流感样症状的感染者,应回忆近期是否接触过禽类、鸟类等,必要时主动告知医生并接受禽流感病毒检测。此外,公众还应关注政府发布的疫情动态,提高警惕,不要直接接触病禽和死禽。

H5N1禽流感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但通过科学防护、减少高风险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需要保持警惕,关注疫情通报,切勿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