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故地
留下琴声激越
茶韵绵长
今晚21点
《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第五集
安徽公共频道播出
淮北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淮北
访运河文化
寻古琴遗风
品临涣茶俗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四千年前的车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但以相为名的山,以相为名的城,却依然庇护着这片土地的后人。
楚汉厮杀的金戈铁马在这里留下铿锵的回响,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让这座古老的城池,走过魏晋遗风,汉唐气象。曾经的荣光与繁华,随着历史的烟尘埋入广阔的平原,又与地下的乌金一同被开掘,照亮来路,惊艳世人。
这里是点亮华东的能源之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流经的故地,是风云际会的英雄战场,也是琴声悠远、茶韵绵长的风雅之乡。这里,是淮北。
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马滢、孙鹏飞将跟随文化嘉宾——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常军娣走进淮北,探寻厚重绵长的运河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领略“煤美与共”的淮北新气象。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泛舟在柳孜运河遗址湿地)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通过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贯通全国,它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淮北柳孜口隋唐运河码头遗址的存在与发现,为大运河成功申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的河道,它使当时中国的物流交通得以畅通,促进了王朝的经济繁荣。
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乱频发、河道淤塞,盛极一时的通济渠逐渐淹没在了历史之中,无人知道它确切的走向。直到1999年因为道路改建,柳孜运河遗址被发掘出土,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过论证,确定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通济渠中段,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也揭开了古运河走向之谜。
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运河遗韵厅展陈了众多隋唐运河遗址出土文物,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相城区域作为运河故地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有过的辉煌。
濉溪古城
濉溪古城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古城内的石板街相传兴起于清咸丰年间,青石街面、八条巷道、店铺作坊、院落住宅基本保存着原有的古朴风貌。街面用青石铺砌,历经几百年风雨,石板被磨得异常光滑,走在街上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如今的濉溪古城石板街也是淮北特色的一处文化街区,有着嵇康琴馆、淮北泥塑、杨家香包、银楼漆器、淮北花馍等多项非遗。都在石板街特色美食和特色手艺物品。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跟随文化嘉宾常军娣走进石板街,近距离感受淮北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
相城古琴
淮北与古琴有着深厚的渊源,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位古琴名家,留下许多琴史佳话。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中有三首诞生于淮北,《广陵散》、《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至今广受世人喜爱。
(安徽琴会副会长、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古琴专业教师—孙知 演奏古琴)
(淮北市古琴协会会长—刘恒炜演奏古琴)
古琴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始终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极高的地位,被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人尊崇古琴,不仅是喜欢它的琴声,更认为古琴是富有生命的乐器,具有琴德,与演奏者精神世界相合,理想与情操皆可寄托于琴音表达。
如今,淮北正在努力发掘、保护、传承古琴文化遗产,打造“中国古琴之乡”。通过成立“古琴协会”聚集更多的古琴爱好者,建起嵇康琴馆,举办多场古琴音乐会、研讨会,邀请国内众多古琴名家演奏、交流,成功举办嵇康古琴艺术展演暨明《西麓堂琴统》打谱会,让相城古琴成为淮北新的文化亮点。
临涣茶饮习俗
(非遗传承人张相信向主持人和嘉宾介绍临涣茶饮习俗)
临涣茶饮习俗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大运河通济渠段经过这里,繁荣的运河经济将饮茶习俗带入本不产茶的临涣。
临涣茶馆一般早晨五点开张,晚上十点封炉。每天来此喝茶的老茶客大都是本地上了些年纪的人,对他们来说,到茶馆坐坐,聊天喝茶,听听韵味十足的淮北大鼓书和各种地方曲艺,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别处不同,临涣茶馆里泡的茶叫棒棒茶,是由茶梗发酵制作而成。虽然其貌不扬,但配上当地的泉水冲泡,却是甘甜可口,别有一番醇和的滋味。
如今,每天都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临涣老茶馆的风味。而对于古镇上每天光顾茶馆的老茶客们来说,到茶馆喝茶,端起的是对家乡风土的热爱与眷恋,饮下的是作为古镇人心底的安稳与平和。
如今的临涣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的休闲场所,还发展出了民间调解的功能,古镇多家茶馆内都成立了茶馆调解委员会,“一杯茶调解法”成功化解了许多民间纠纷。
如今的淮北,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韵,也是焕然一新的生态美城。让我们跟随主持人和嘉宾的脚步走进淮北,通过一项项非遗,感受古相城的魏晋遗风,汉唐气象,看这座能源之城从“煤城”变“美城”的华丽蝶变。
今晚21点
锁定《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
第5集《相城烈烈绽风华》
一起赏淮北风华
来源: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
编辑:陈豆豆
编校:陈艺星
编审:王伟
审签:刘永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