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有着“战神”之称的粟裕大将因病逝世,享年77岁。
粟裕临终前,曾再三叮嘱妻子楚青:“我死之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楚青眼含热泪,答应了粟裕的要求。粟裕逝世后,楚青遵照丈夫的医遗愿,带着骨灰前往华东诸省进行撒放。
骨灰撒放途中,南京是必经之地,许多工作也要南京军区协助完成。于是楚青抵达南京后,拜访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顾委委员的王必成中将。
王必成是粟裕的老部下了,与粟裕感情深厚。在他的组织下,南京军区为粟裕举行了送别会,又将楚青送上了开往其他城市的列车。
可在送别的时候,王必成看了一眼送行的队伍,发现少了一个人。王必成大为光火,立即打电话痛骂对方:“你敢不来?别不识好歹!”
那么,王必成与粟裕有着怎样的交情?又是什么人让他压抑不住怒火,破口大骂呢?
粟裕逝世,王必成失声痛哭
在南京军区为粟裕举行的送别会上,杨尚昆、杨得志、张爱萍、余秋里等粟裕的老战友,分别代表中央办公厅、总参谋部、国务院等单位前来送别。
在送行的人群中,以开国中将王必成最为难过,他痛哭失声,悲痛难以自抑,几次差点站立不住,令人动容。
红军时期,粟裕在中央苏区,王必成在鄂豫皖,两人并不是认识。而且王必成比粟裕小5岁,发展也不如粟裕,最高只担任过红军团长。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新四军成立后。当时,粟裕在第二支队当副司令,王必成则是第一支队参谋长。1939年江南指挥部成立后,粟裕兼任第一支队副司令,王必成成了粟裕的部下,两人开始共事。
王必成将军
一年之后,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带出了三支很能打的纵队。这三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叶飞、王必成、陶勇,被誉为“三剑客”。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任华野代司令,王必成是6纵司令员。在粟裕的指挥下,王必成驰骋华东,激战孟良崮,决战淮海,立下赫赫战功。
王必成从一个山里娃娃,一路成长为华野悍将,离不开粟裕的提携帮助。王必成首败于张灵甫,一度被撤职,也是粟裕出面求情,让他“将功折罪”,最终将张灵甫斩于孟良崮。
王必成视粟裕为首长,也是兄长,新中国成立后仍保持紧密联系。1958年,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受到批评,事业陷入低谷。危难关头,“三剑客”的另外两位都不敢说话,只有王必成心直口快,历数粟裕的革命功绩,为粟裕仗义执言。审查人员说不过他,只好禁止他发言。
粟裕、王必成合影
王必成的举动被贺龙元帅看在眼里,曾评价他:“此人可深信,可深交!”
此后,王必成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80年代又担任军科院副院长,和粟裕成了同事。两人来往密切,是无话不说的好友。粟裕住院后,王必成也是探望最频繁的将军之一。
正是因为这深厚的战友情,当楚青护送粟裕骨灰到南京时,王必成是最上心的一个,他不仅亲自到车站迎接,还组织布置灵堂,为老首长送行。送行会上,王必成失声痛哭,感慨:“粟司令是被浪费的人才!”
送别会少一人,王必成怒斥:别不识好歹
追悼会结束后,楚青带着粟裕的骨灰,准备坐火车到下一个城市。王必成又专门停下手头工作,到车站送行。可在送行的人群中,王必成发现少了一个人,顿时火冒三丈,询问工作人员:“张文碧人呢?怎么没来?”
王必成提到的这个人,正是开国少将,此时已经退居二线,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张文碧。粟裕骨灰离开南京,身为南京军区首长,张文碧竟不愿前来送最后一程,让王必成大为光火。
楚青见状,连忙替张文碧说话:“他给我打过电话了,说他有学习任务在身,就不前来送行了。”
王必成不接受,又发脾气说:“这算哪门子理由!”
张文碧将军
随后,王必成让楚青稍作等待,一个电话打给了张文碧。在电话里,王必成将一腔怒火喷发出来,怒斥张文碧:“为什么不来给老首长送行?你以为你是谁啊?忘了首长对你的好了?你的荣誉哪来的?别不识好歹!”
王必成怒火中烧,连番质问,因为他知道,张必成追随粟裕的时间比自己还早,作为粟裕的老部下,不来送行实在说不过去。
张文碧是江西吉水人,出生于1911年。张文碧也是放牛娃出身,1930年参加红军,后调入红7军团55团任特派员。当时粟裕是军团参谋长,两人属于上下级关系。
后来,张文碧跟随粟裕北上先遣抗日,与方志敏的部队会合,合编为红10军团。在敌人的重重围堵下,红10军团失败,方志敏、寻淮洲等将领牺牲,只有粟裕带着千余人突出重围。在这些幸存者中,就有张文碧。
按理说张文碧长期跟随粟裕作战,出生入死,关系非常不错。可当队伍挺进浙东时,矛盾出现了。
红10军团挺进浙东后,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独立师会师,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作为中央派来的政工干部,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独揽军政大权。
刘英是正规军出身,看不惯叶飞的游击习气,总是排挤他。叶飞同样年轻气盛,不愿与刘英为伍,带队回闽东打游击去了。这可惹恼了刘英,认为叶飞公然搞“分裂”,要求粟裕出面,“诱捕”叶飞。
刘英是军区一把手,他的话粟裕不能不听,只好前往庆元县南阳村,设下“鸿门宴”,请叶飞赴宴。刘英却不信任粟裕,派了一支执行队过来监督,其中就包括张文碧。
叶飞被抓了,不过在押送途中遭到国军伏击,他跳下山崖,跑回了闽东。因为“办事不力”,粟裕被刘英问罪,关了禁闭。当时,张文碧也是看守之一。
张文碧全家福
“南阳事件”,是粟裕一生之痛,张文碧作为执行人,也与粟裕产生了隔阂。不过在抗战全面打响后,张文碧在新四军第二支队工作,仍是粟裕的下级。
刘英其实也不是坏人,1942年因为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对于他的牺牲,粟裕也很惋惜,曾说:“我这个老朋友只是执拗了些,但他是英雄。”
刘英牺牲后,粟裕本可以“秋后算账”,排斥张文碧。但粟裕宅心仁厚,依然重用他。张文碧也不负厚望,后来当上了华野一纵二师政委,跟随粟裕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张文碧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授少将军衔。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张文碧和王必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按理说,“南阳事件”只是革命征途上的一个小插曲,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粟裕也大方原谅了张文碧。既然如此,粟裕逝世后,作为昔日的老部下,张文碧为何不愿前来送行呢?
粟裕
不愿受牵连,惹王必成不快
革命年代,张文碧深受粟裕重用,没有粟裕的提携栽培,他是难以取得辉煌的功绩的。然而1958年发生的事情,让张文碧决定离粟裕“远一些”。
1958年,粟裕被扣了帽子,直到逝世都没有摘掉。张文碧虽然退居二线,任南京军区顾问,但由于中央没有结论,他担心“惹火上身”,才编了个理由,没有到车站送行。
王必成当然不接受这样的理由,更加认为张文碧“忘恩负义”,才在电话里痛骂了他一顿,指责他“不识好歹”。
王必成一番质问下来,张文碧只感觉无地自容,匆匆赶到车站,向楚青鞠躬致歉,和老战友们一起目送粟裕骨灰离去。
送走楚青后,王必成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撰写粟裕回忆录,另一件是为粟裕“摘帽”。为了做到这两件事,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夜不能寐。
遗憾的是,此时王必成的身体也不太行了。1989年,他带着遗憾去世,也没有等来好消息。
直到1994年,刘华清、张震将军才在《追忆粟裕同志》一文中,对粟裕作出公正评价,为粟裕平反。
王必成家人也在第一时间,将官媒刊登的文章报纸放在王必成的遗像前,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