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喻人,中轴为脊。2200多年延绵不绝的古城广州,以北京路“千年古道”为轴,把风景如画的越秀山、热闹喧嚣的北京路等串珠成链,形成了广州传统中轴线,孕育了这座千年古都的城脉、文脉、商脉,凝聚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如今,广州正多措并举,大力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传统中轴线文化遗产,让老广州迸发时代新活力。
举目北眺,广州北部。这里同样有着一条中轴线——长约17公里的花都区中轴线,这条“花都脊梁”的南端,新华街首当其冲,作为曾经的花县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中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化公园、花都1958影院……让每一个花都街坊都魂牵梦绕,并倍感自豪。但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在岁月的洗礼下,街区功能衰败、设施配置老化、建筑空间拥挤、区域交通拥堵……“新华,老了!”每每谈及,很多街坊都不由得发出一声惆怅。
老街新生,烟火重归。近年来,花都区以新华街为重点片区,以“拆、改、建、管”为着力点,用“绣花功夫”推动整个街道脱胎换骨:集群街2号成为全省首个“自筹自建”危房改造项目、旧人大小区“逆生长”、三华村再现御史大王诞、田美夜市点燃夜经济……“烟火气”正重回“老新华”,“新活力”正重塑“区中心”。
如今的新华街,犹如少年,风华正茂,以红日初升的朝气、勇立潮头的志气、自我革新的勇气,在全区乃至全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以拆促建,为城市向“新”创造“新机遇”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秋去冬来,城市也如同生命一般在不断成长更新。在城市不断“老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新“蝶变”?唯有拆除旧建筑,才能为城市向“新”腾出“新空间”,才能为城市改造提供“新活力”。
5个社区、1个村、71.4公顷、8002户、2.29万人、126个老旧小区……这就是新华街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项目所包含的范围,可谓是复杂细致、千头万绪。
曾几何时,这一隶属新华老城区的片区,是整个花都最有烟火气的“旺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片区内很多设施都年久失修,该片区亟待振兴。为此,新华街以新中路为轴,通过建设“新华市场+墟市”双核心,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打造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老城文旅长街。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改造推进的过程中,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集群街2号的街坊一起做出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历经48年岁月洗礼,该小区各类问题严重,被鉴定为D级危房,如采取传统的老旧小区微改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屋安全问题。
必须拆!怎么拆?为解决这一难题,花都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危旧房屋拆除重建试点方案》,引导居民承担主要改造成本,业主成为了拆除重建的“甲方之一”,成为广东首个业主自筹、原拆原建的危房改造项目。业主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新增600个停车位、新增两台内设电梯、重新设计楼栋供水系统、大幅优化内部结构……摹画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新蓝图。
3月27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拆除重建工程正式开工。8月16日,重建中的新集群街2号楼完成屋面结构施工顺利封顶。看着眼前的一切,该片区集群街2号楼的老住户钟彩兰欣慰地笑了:“每天看着新房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感到很开心,希望可以早点搬进去,再次感谢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
归根到底,拆,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更好地发展。是加快新华街蝶变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时刻反映人民心声,通过以拆促建,为城市向“新”创造“新机遇”。
▎以改促兴,为“城市之魂”注入“新动能”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城市文脉中深处的文化密不可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人民智慧、养育着一方百姓,是中华民族的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
守护好“城市之魂”,必须以改促兴,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记忆融入日常生活,唤醒人们内心的深处那份真挚的情感,才能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流量“升”起来。近年来,新华街三华村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正是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弘扬光大的一个有力见证。
自北宋建村开始,三华村传世近千年,现存宗祠22座,数量冠绝全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6人出自这里,三华因此被誉为“辛亥革命英雄村”,底蕴深厚,浩气长存。“把现存的祠堂进行修缮和改造,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祠堂,认识三华,认识新华。”这样的理念在三华村、新华街乃至花都区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必须改!怎么改?新华街根据古祠堂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探索出一条“文化兴村”的新路子:福元徐公祠位于两所学校之间,新华街便联合花都区图书馆、三华小学,凭借“村馆校”合作共建新路径,打造出全新的、彰显本村特色的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放学放假后的“第二课堂”;集之徐公祠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所在地,历史资料丰富,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发展重点,建设成为革命纪念馆……一座座祠堂经过修缮活化,成为村民和游人感受灰塑、粤剧、盆景等岭南民俗文化,享受阅读乐趣,倾听“英雄村”“英雄人”的历史场所。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为了更好地守护三华村的“根”,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弘扬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从2023年起,失传80余年的“御史大王诞”传统民俗节庆重现三华,醒狮表演、大王巡游、千人宴席……让乡愁不再愁,让古村“焕”新颜。
归根到底,改,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新华街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通过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的塑造,吸引湾区新流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以建利民,为“民生”里子提供“新空间”
拆是为了更好地建,建是为了人民更满意。
在新华街旧人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新华街充分考虑小区群众生产、生活、生态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系统规划,真正做到还地于民。去年,《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出炉,广州市花都区旧人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榜上有名。
旧人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示范区)包含旧人大小区、华南商住小区等,项目位于花都区中心腹地,紧邻广州北站,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位置,用地面积3.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居住着667户居民家庭。
2021年花都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扎实推进纳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的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旧人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示范区)正式成为花都区首个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借助社会资本融资、专业、技术和改管一体实施等经验优势,以“心”焕“新”,为小区进行了全方位“体检”升级,最终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走进如今旧人大小区,目光所及之处:数栋老旧居民楼穿上了“新衣裳”、坑洼不平的道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沥青大道、美丽舒适的休闲小公园搬进了“楼底下”、全透明全景式加装电梯让老人出行不再难……在多方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改造,3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居民都乐开了花。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老旧小区停车位常常是一“位”难求,旧人大小区也不例外,新停车场必须建!如何建?近日,记者在旧人大小区看到,旧人大小区相关建设方高效响应民呼,在原来有限空间的基础上,不仅向“下”新建了全新的停车场,还向“上”建立了立体化机械停车楼,彻底解决困扰已久的居民停车难问题。
除了旧人大小区,为了更好地挖掘老城区内新空间,新华街还以“公共停车空间”+“公共活动空间”为改造思路,对花都1958影院停车场、老干部活动中心停车场、洪秀全纪念馆停车场等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升级,将原本“堵、乱、狭”的废弃场地改造为动线清晰、分区合理、化零为整的强功能性区域,为老城区发展与品质提升带来更多“新”机遇。
归根到底,建,是为了服务人民,让人民更加满意。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新华街必须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建设好一批批能够解决街坊群众日常急难愁盼的“新空间”,才能为重塑“区中心”夯实好民生“里子”。
▎以管促旺,为城市治理绣出“新图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田美新里”特色商业街逐渐热闹起来,五颜六色的彩灯把整个场地都装扮得熠熠生辉,走进夜市,一个个整齐干净的摊位沿马路两旁排开,摊主们把几尺见方的小商铺打造成一方别具一格的“小天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田美新里”特色商业街是广州市花都区“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总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属于花都区规划打造的4个夜间经济地标性示范区域之一。9月15日晚上,伴随冷烟花的绽放和荧光舞狮的欢乐演出,新华街田美夜市盛大启市。
曾几何时,田美村碧秀路商圈曾汇聚了诸多商业设施,但是随着交通堵塞、乱摆乱卖、垃圾无人清理等问题愈发严重,曾经辉煌一时商圈逐渐变得门可罗雀。作为花都区首个政府引导、村社出资、企业运营的体验型商业消费街区,“田美新里”重新规范管理、统筹安排,从禁止摆摊走向鼓励摆摊,针对不同地段、档次的夜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从基础消费场景向多元主题化特色场景转变,统一餐车设施设备形象,联合三百余家摊主精英采用“以商兴商”模式,共同打造大湾区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夜市商业街。
国庆期间客流量超20万人次,拉动消费收入约1050万元。10月29日,在广东商业地产租赁行业2024创新大会中,花都区新华街“田美新里”特色商业街获得“年度夜经济商业地标”称号。“田美新里逛夜市!你去了吗?超靓!”已经成为很多广州乃至大湾区居民跃跃欲试的“网红”打卡点。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新华街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辛勤的努力、精细的打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新华街,无论是失业妇女想再就业,还是独居老人用餐难,或是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都能找“清华姐姐”解决难题。20多年来,黄清华坚守在社区基层一线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11年,以黄清华名字命名的“清华姐姐”工作室基层服务平台正式成立,目前,“清华姐姐”平台服务范围覆盖了33个社区、8条行政村,服务对象超过42万居民。
归根到底,管,是为了更好地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必须脑中提前绘就城市蓝图、心中常常装着人民需求,新华街才能扎扎实实绣出精细化城市管理新画卷,才能让“烟火气”重回“老新华”,让“新活力”重塑“区中心”。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洪敏
复核:王淼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