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炎炎夏日,凉皮无疑是许多人餐桌上的宠儿,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这种美食更是被赋予了经典的味道。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却也曾引发过致命的悲剧。

去年夏天,河南两位女士在享用凉皮后不久,身体突感不适,经医院检查,发现她们竟然中了剧毒,最终导致了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的惨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

这样一碗看似普通的凉皮,为何会变成致命的毒药?其中隐藏的毒素又是什么?

凉皮的致命诱惑

在酷热的夏季,一碗清凉爽口的凉皮,本应是消暑解渴的美味佳肴,是无数人夏日饮食的首选。但谁能想到,这种常见的小吃,竟也能成为夺命的工具。

2023年7月,河南永城的夏天异常炎热。20岁的小芳(化名)和她的舅妈在一家小店品尝了凉皮,却未曾料到,这将成为她们生命中最后的晚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摊位

起初,两人在品尝凉皮时,就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似乎味道有些异样,隐隐约约有变质的迹象。

然而,她们并未对此多加留意,误以为这只是高温下食物的自然变质,以为只是轻微的肠胃不适,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夜幕降临,小芳的舅妈首先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症状,口吐白沫,家人见状惊慌失措,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icu

尽管医院进行了紧急抢救,但病情依旧危急,随后不得不转院至郑大一附院。不幸的是,就在舅妈转院的同一天,小芳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症状: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

几天后,噩耗传来,小芳的舅妈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生的诊断结果令人震惊,舅妈死于米酵菌酸中毒。

随后的血液和尿检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小芳和舅妈体内的米酵菌酸含量严重超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酵菌酸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份在菜市场购买的凉皮,由此可见,这种毒素就是在凉皮里的,但凉皮如此的普遍,米酵菌酸又是怎么产生的?

隐藏的杀手

米酵菌酸,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陌生,但却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毒素。它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等自然环境中,生命力极其顽强。

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更可怕的是,它无色无味,难以察觉,潜伏在食物中,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伺机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藏在木耳中

米酵菌酸的发现,还要追溯到荷兰科学家在印尼爪哇岛的研究。当地一种名为“天贝”的发酵食物,原本是用大豆接种根霉菌发酵而成,食用安全。

然而,当人们尝试用椰子肉制作天贝时,却引发了大量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科学家们才终于确定了罪魁祸首:椰子肉中含有的椰毒假单胞菌及其产生的米酵菌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椰肉

在我国,米酵菌酸最早是从发酵的玉米面制品中分离出来的。它不仅存在于变质的鲜银耳、淀粉类制品中,也容易污染我们日常食用的黑木耳、河粉、肠粉等食物。

这些食物往往需要长时间浸泡,或者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下储存,为椰毒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进而产生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的毒性极强,只需微量摄入就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资料显示,一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

更令人绝望的是,目前医学界尚无针对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只能依靠血液透析等手段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与摄入量、就医时间密切相关。摄入量越大,就医越晚,死亡风险越高。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小芳和她的舅妈在食用凉皮后,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她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的米酵菌酸,而普通的烹饪方法根本无法将其清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炒菜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曾发生过类似的凉皮中毒事件,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反思。

凉皮背后的“生意经”

凉皮中毒事件的频发,不仅仅是偶然的个体悲剧,更是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漏洞和一些商家漠视生命安全的逐利行为。在炎炎夏日,凉皮作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消暑食品,需求量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移动摊位

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使用劣质原料、忽视卫生条件,甚至将过期变质的凉皮继续售卖,将食品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这些商家往往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意识,对米酵菌酸的危害性一无所知,或者明知故犯。

他们没有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也没有对凉皮进行严格的保质期管理,任由凉皮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为椰毒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作坊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为了掩盖凉皮变质的迹象,可能会添加过量的调味料以此来掩盖异味,麻痹消费者的感官。这种做法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难以察觉凉皮中潜藏的危险。

“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米酵菌酸无色无味,即使凉皮已经变质,也很难通过肉眼或嗅觉察觉。

消费者往往凭借经验判断食物是否新鲜,例如观察颜色、闻气味等,但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识别米酵菌酸污染。

黄色凉皮

此外,价格因素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一些消费者为了贪图便宜,选择购买价格低廉的路边摊凉皮,而忽略了食品安全风险。

饮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所谓“病从口入”,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格外注意,避免掉入这些陷阱中。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凉皮中毒事件近两年虽然不常见,但每次出现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我们想体验的这种舌尖美食也更加小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吃街上的凉菜摊位

提醒各位商家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这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商家要严格把控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具体来说,商家应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新鲜、优质的食材,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原料。在凉皮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操作,保持清洁卫生的环境,防止细菌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避免凉皮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并严格控制保质期,杜绝销售过期产品。

消费者自己要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辨别食物变质的方法。

在购买凉皮等易腐败变质食品时,要选择正规的商家,注意观察店家的卫生条件,并尽量选择现做现卖的凉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门店

消费者还应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过期产品。如果发现食物有异味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只有大家都有一定的认知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原材料

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米酵菌酸等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如何预防中毒。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并非小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不容忽视,只有社会共同努力,抵制脏乱差的饮食环境,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环境,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皮美味

食品安全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份食物都成为健康的保障,而不是生命的威胁。

食品安全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实现“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安全、健康、美味的食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3-07-16 “女子吃凉皮中毒身亡,全市禁售”?官方连夜通报!安青网 2024-08-26 “女子吃凉皮中毒”上热搜 医生提醒防范“隐形杀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