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兰封失守后,日军大部队气势汹汹地向郑州袭来,郑州岌岌可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利用黄河决堤来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
蒋介石
但这个决定造成的后果,远远不止由日本人来承担,无数无辜的中国百姓也深受其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蒋介石出此下策?日军在这次决堤中究竟淹死了多少?中国方面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国军退缩导致战局陷入下风
1938年2月,上海和南京相继失守后,华东地区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但日军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向北挺进,会攻徐州,这样便于形成南北呼应,为后续占领郑州、武汉等地做准备。
台儿庄战役战略示意图
同年3月,由李宗仁将军带领的第五战区士兵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拿下了台儿庄,就相当于打开了徐州的大门。
因此,这场战役至关重要。
3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台儿庄,中国军队一边死守台儿庄城寨,一边从城外大举反攻,两面夹击之下,日军死伤惨重。
经此一战,中国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大大挫伤了日军的士气,消灭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这也是中国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中日之间的较量似乎迎来了转机,中国军民的抗战情绪也随之高涨。
蒋介石
时任国民党总委员长的蒋介石打算乘胜追击,派出二十万大军前往徐州地区,欲与日军再一次激战,但日军也早有准备,从各处调遣兵将三十余万人,浩浩荡荡朝徐州而来。
蒋介石见状,重新燃起的信心又一次泄了气,想到对方人数比自己多了十余万,胜算难测,他最终还是打了退堂鼓,连夜又带兵撤离了徐州。
见国军撤离了徐州,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十四师团渡过黄河,朝徐州而来,当时他的兵力仅两万余人。
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蒋介石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立刻率领十二万国民党军队出击,打算亲自会会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掉头将目标对准了兰封,当时驻守兰封地区的是国民党嫡系二十七军,这可是国军内部赫赫有名的精兵能将。
按理说,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对上日军的两万人马应是绰绰有余,但无奈他们有个拖后腿的首领桂永清。
桂永清一听说土肥原贤二的队伍正朝自己而来,竟毫无民族大义,急忙带领大部队撤离了兰封,接着多个驻守兰封地区的国民党将领在作战过程中也临阵脱逃,日军可以说是不战而胜,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兰封。
图片来自网络
这简直是华夏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一大耻辱,也是国民党日后经常被人提及的一大笑柄。
占领兰封后,土肥原贤二并不满足,而是大张旗鼓地向着开封进发,当时,国民党的大部队早已撤离,根本来不及驰援开封,眼见开封沦陷已无力挽回,蒋介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因为这就意味着,一旦开封失守,那郑州和武汉也马上要陷入危急之中,这两座城市如果有什么闪失,对中国的抗日形势将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那么,国民党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场困境呢?
汹涌的黄河
“以水代兵”策略的形成和实施
眼看日军即将夺取开封,蒋介石和国民党将领商议后,竟然决定采用“以水代兵”的策略。
所谓“以水代兵”,就是通过炸开黄河大堤,让水患给日军带来冲击,从而延缓日军行进的脚步,为中国军队争取派兵作战时间,对于这个方案,其实并不是国民党临时提出的,早已有人动了黄河水的心思。
那么,究竟是谁想出的方案呢?对此有三种比较可信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蒋介石的顾问法肯豪森提出的。
法肯豪森是德国人,受到国民党的重金委任,前来对中日之间的形势进行研究,给出可靠的战略部署。
法肯豪森
他在1935年8月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的文件,在文件中,他提到黄河作为北方的重要流域,如果能够加以应用,让它成为作战的有力武器,将会大大增强我方的防御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种说法则指出,此法是由国民党长官部参谋长晏勋甫提出的。
晏勋甫是国民党老将,他在1935年就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很早就发现了黄河重要的地理位置,认为如果在关键时刻利用黄河水来阻敌,对我方将非常有利。
于是在1938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晏勋甫又把这个方案在会议上提起,并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同。
陈果夫
第三种说法表明,该办法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提出的。
陈果夫认为,如果日军占领了开封和河南,那么他们也许同样会利用地形优势,通过黄河决堤来对付我们,到了那时候,我军部队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战争形势将会十分被动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勇一试。
以上三种说法一直众说纷纭,唯一确定的是,蒋介石最终采取了“以水代兵”的方案,他很清楚地知道,日军占领了开封,距离下一个目标郑州就不远了,一旦河南沦陷,那么武汉就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武汉此时已经成了国民党新的根据地,因此,为了守卫武汉,党内大部分将领都在会议上同意了这个方案。
当时,炸毁黄河堤坝的命令迅速传到了陈慰儒处,作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修防处主任,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上面下达的决定。
陈慰儒
陈慰儒是河南人,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他十分清楚黄河的威力,一旦开了河堤的口,就不能像水龙头一样可以人为控制开关了,况且黄河即将进入汛期,水量不断上涨,如果决堤,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将黄河决堤的后果向前来传达命令的将领程潜一一道来,对方听后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忙向蒋介石汇报了具体情况。
但蒋介石心意已决,一心只想着如何对付日军,他发电报催促,要在6月4日前完成黄河决堤,无奈之下,陈慰儒只好先选定决堤位置。
一开始,他们选定的是河南中牟县北部的赵口,此处曾在晚清发生过溃堤,导致黄河水奔涌至安徽等地,而河水所经之地,正是日军驻扎的区域。
但在赵口的堤坝挖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导致国民党士兵挖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成功。
蒋在珍
蒋介石心急如焚,忙派五十三军第八师师长蒋在珍前去现场查看,在确认赵口决堤的可能性较小后,蒋再珍向蒋介石提议将位置改为花园口。
花园口位于郑州北郊,黄河南岸,如果将此渡口掘开,黄河水一样对日军所在地具有冲击力,就这样,国民党将目标转向花园口,在这里挖了两天两夜,终于在6月9日凌晨挖开了一个口子。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顺着决堤口奔涌而出,巨大的冲击力让口子越来越大,短短几个时辰就扩大到十米宽,继而涌向周围地区的水量不断增大。
蒋介石得到消息后十分满意,他安排国军撤离了可能遭受水患的地区,静静等待着日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灭顶之灾。
但事情的后果,远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被大水困住的日军
黄河决堤,百姓遭殃
蒋介石利用黄河决堤对付日军,最终是否奏效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有作用,也是收效甚微。
1938年6月29日,日本在郑州举行了联合制造大会,通报了近期战争中死亡的日军人数为7452人,但这并不是花园口决堤事件中死亡的日军人数,而是包含了整个徐州会战。
也就是说,日军除了淹死的,再加上战死的,也仅仅死了七千余人。
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在黄河决堤中,死亡与受灾的群众人数,都是大大超出日军,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花园口决堤时大片土地迅速被淹没
在花园口决堤之前,国民党已经预料到这个方案会带来的后果,但当时蒋介石并不想把这件事大肆宣扬,他心中还有其他的算盘,因此尽管知道会让郑州等地的百姓遭殃,蒋介石也并没有做好全线百姓的疏散工作。
他只对决堤口附近的民众进行了疏散,对于下游的民众,他却无暇顾及,导致大部分百姓都没有时间准备如何应对这场水患。
花园口决堤后,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冲泄下来,大片的农田和房屋一下子淹没在了洪水之中,短短几天时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四十四县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难,无数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顷刻间被洪水推倒,那些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一下子没有了踪迹。
逃难民众
最重要的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洪水的侵袭,死伤无数。
一场人祸让多地变成了人间地狱,据统计,这场灾难导致两万九千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被摧毁,八十九万中国无辜百姓惨死,一千二百万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在《豫省灾况纪实》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因为这场灾难而被迫卖儿卖女的不在少数,到处都能听到哀嚎啼哭的声音。
由于买卖的人数太多,导致人市的价格大幅下降,很多人忍受骨肉分离,妻离子散,仅仅只能填饱肚子。
由此可见,这场灾难的惨痛结果。
蒋介石
不忘历史,走好每一步
国民党为了对抗日军,完全忽略了中国百姓,最终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给当地百姓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花园口决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敌人前进的步伐,但事实上并未达到最终的目的。
蒋介石本以为这场水患会让日军原地整顿很久,但仅仅过了四个月,日本大部队就打到了武汉,并强势占领了湖北地区。
走这一步棋,国民党简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如此不光彩的事情,蒋介石在一开始就做好了不公开的准备。
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都被要求保密,并在事后将锅甩给了日本人,对外宣称是日军的计谋,对于这么荒谬的行为,日本人也不甘心背锅,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发表了声明,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
百姓拖家带口逃难
国民党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也受到了世人的唾弃。
花园口决堤发生后,河南等地遭受了饥荒、干旱等巨大灾害,不仅经济发展受到了重创,更有无数中华同胞因此失去生命。
而这一切,都和决堤事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因为黄河决堤后,并没有将堤口马上堵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直到八年后,这个将近两里宽的堤口才被堵上。
而为了这次堵口,国民党特地在花园口修建了纪念碑,并摆放着一块刻有“济国安澜蒋中正”的石碑,简直是讽刺至极。
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无力回天,但更应该以史为鉴,须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做的每个决定都应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如此方能上下一心,社会稳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