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春天: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春天: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苏轼(东坡)是标准的斜杠青年,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水利专家/美食家……用一句现代语来调侃,苏轼就是个“大玩家”。

作为大玩家的苏轼,在生机勃发的春天,肯定也是闲不住的。那么,苏轼的春天到底是副啥模样呢?他在他的诗词中,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某某某某的季节……央视已故主持人赵忠祥的声音仿佛又回荡在耳边。春天来了的时候,苏轼在家里肯定是宅不住,他肯定会揽杖出门,郊外踏青,一探春情。

——苏轼《浪淘沙·探春》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初春。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触怒了变法者王安石,有御史在神宗面前告了苏轼一状。生存空间被挤压,苏轼自请出京,十一月,获授杭州通判。杭州可是人间仙境,春天的杭州更是妩媚动人,官场失意的苏轼只得从大自然中寻求慰藉。

杭州之春果然没让苏轼失望:城外的景色不同于城内。墙头红杏,颜色已浓得发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而栏杆里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因为墙的缘故,让春天止步于栏杆之外。前面的村子,已雪住天晴。郊外的小路安静绮丽,游春的少女逶蛇而过,扬起一路尘土和落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前景又引发作者的想像,掌管春天的大神匆匆走过,春天来到之时,最先被柔风催开的一定是梅花。这样的春天,怎不令人流连忘返?

家乡的记忆,伴其一生都是挥之不去的,春天的时候,偶尔想想老家眉山,也很开怀。

——苏轼《和子由》

苏辙,字子由,为苏轼的弟弟。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京城服侍病中的父亲苏洵,当他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异域风俗时,不由想起了家乡眉山的岁首乡俗,便写下了《踏青》与《蚕市》二诗寄给哥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时在凤翔。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应弟之作也和诗二首,《和子由踏青》即其中之一,创作于嘉祐八年正月。

诗人以强烈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回忆并描述了眉山人踏青的热闹场面:春天来了,人人纷纷出城,大有四邻皆空之势。车轮辗过浅苗的麦地,渴了可以在路边小饮,饿了可以野炊,野地的鸟雀也不避人,跑来与人共餐。

路旁还有道人在吹牛,人们乐得消遣,权当相声来听。掏钱买符,只是图个吉利,自娱自乐一把。道人则用“骗来的钱”去卖醉,疯言疯语地,再次逗乐众人……

苏轼在诗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一个骗财的野道,可以他是抱着娱乐的心情来看待这段插曲的。确实,骗子一业,古已有之,只要放平心态,别伤大雅,他乐你乐就行。

毕竟,踏青的主题,是为了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既然是万物复苏之季,花花草草的都展露了笑脸,鱼儿鸟儿也会欣欣然眼开眼睛的。首先打破乡村宁静的,当数那群呱呱叫的鸭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给惠崇《春江晚景》的题诗,第一首诗题为“鸭戏图”。面对的虽然是静态的画,但是,诗人的想像却展开了翅膀,能最早感知春天的,肯定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了,因为江水的冷暖,就是春天脚步的远近信号。继尔,作者由戏水的群鸭,又联想到美味的河豚,这才不失苏轼作为吃货的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豚是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的特有鱼种,每年春天会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其肉味美而鲜,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但是这仍阻挡不吃货们的食指大动,故此,才留下了“拼死吃河豚”传说。

汪曾祺曾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苏轼早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

苏轼被贬惠州时,第一次吃到牡蛎,觉得味道鲜美,还专门写信告诉弟弟苏辙,分享他的美食经验:“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其味。”苏轼还喜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就是他的又一流传久远的美食名句。

另外,苏轼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中还说:“似闻江瑶听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句下标有小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即新鲜干贝)、河豚鱼近之耳”云云。苏轼有荔枝吃时,还念念不忘江瑶柱与河豚鱼,这种“吃一看二眼观三”的本能,着实令人艳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头说完水中的群鸭与游鱼,再抬头仰望枝头歌唱的黄莺: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能歌善舞的黄莺,还解人语,这何等奇妙啊。尤其是在这“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想不醉倒都难。“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美景当前,却不知欣赏,那样是会很快老去的。留住春天的最好办法,就是陪着她一起绽放。

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苏轼时年28岁。这个时候,苏轼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苏辙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以贺,苏轼次韵,并作这首词回寄给弟弟苏辙。此时的苏轼,正官场得意、意气风发,所以,惜春、留春,与春同乐之语才如此轻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光虽美,春宵却短,不可辜负。“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春天的夜晚因为短暂,因而要更加珍贵。春天的脚步匆匆,人们更应打足精神。因为,一转眼,就是暮春。

——苏轼《蝶恋花·春景》

只是一转眼间,花儿褪尽残红,只留下树梢上的小小青杏。青杏应该是醉涩的,可是,那又如何?它也是春天走过的见证啊。虽然,柳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幸好,燕子还在,河畔人家依旧热闹。此地无春驻,芳草满天涯,只要你心中有足够的远方,就有欣赏不尽的春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墙里荡秋千的少女,心中自有春天,她的笑声感染了墙外的行人。笑声已远,也莫回首,“多情莫被无情恼”,每个人的前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芳草。

其实,春天是不会老去的,只是暂时离开。春天的背后,给我们留下了大把大把的品茗时光。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令虽近暮春,但是,春的气息不散,信步登台,微风吹斜细柳,河水涌动春波,远处的村庄虽被雨幕笼罩,密州城内却仍是群芳不败,一派祥和。

只是寒食将近,游人思乡,一入宦海,身不由己,酒入愁肠,其情难禁。此时此刻,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为好,千万不要去找老朋友诉说对故乡的思念。

如何打发这无聊?“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已过,新茶初出,正可新火煮绿茶,对酒品茗,诗写人生。莫辜负,好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