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四川省长寿县(现重庆市长寿区)农村正在普遍实行减租退押。在地主出身的傅德辉家里查出一沓借据这可抓住了一条重利盘剥的物证。工作队和乡干部仔细验看,发现其中有一张借得傅德辉名下大洋100元的借条,署名竟是朱德!
朱德?是朱老总吗?干部们不由得一愣,连忙问道:“这个朱德是咱们的朱老总吗?”
傅德辉老人平静地回答说:“就是北京的朱总司令。”
敬爱的朱老总会向眼前这个地主出身的老头借钱?大家都不相信。工作队的干部怒喝道:“傅德辉,你竟敢造谣诬陷咱们的总司令,该当何罪?”
老人仍旧那么平静,简短地回答说:“我没造谣,这是事实。”
“那你说说看,朱总司令怎么会向你借钱?”
“这是在德国留学时的事。”
会有这事?消息迅速由村报到乡。这一意外发现事关朱总司令,乡政府不敢马虎,赶紧上报到区。区又上报到县县又上报地区,地区又上报川东区,川东区上报西南局。层层上报,最后到了党中央。
朱总司令很快回了信,证明确有借钱这桩事,并说虽然傅德辉是地主家庭出身,可他自己是个搞科学的,人才难得,不要难为他,送到北京来吧。
大家都感到有点糊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傅德辉是朱德早年结识的朋友。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受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李石曾的鼓励,自费到德国留学,入柏林大学攻读化学系,学成后到库尔水泥研究院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傅德辉还翻译、写作和辅导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德语,换取部分收入。随后他又开了一个小豆腐坊,这个豆腐坊成了中国进步留学生的一个秘密聚会据点。他本人也参加了“社会主义研究会”。
傅德辉有个绰号,叫“傅铁牛”,大概是形容他某些倔强古怪的性格吧。由于他有额外的收入,经济条件比其他穷留学生要宽裕得多。有的人经常向他借钱周转。
他也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助。大家都知道,傅德辉有一个习惯,找他借钱还不还无所谓,但是必须先打张借条。如果钱还了,他就把借条退还。不还也就算了,借条继续保存着,为的是往来分明,手续清楚。
那时,朱德抛弃旧军队里的高官厚禄,追求革命真理,辗转到了德国。
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傅德辉相识交好。1924年,朱德经济拮据旅费短缺,便向傅德辉借了100元大洋,照样出具借据。以后二人无从见面,无法还钱。于是借据就一直被傅德辉保留着。
1931年,傅德辉回到国内。四川杰出的实业家卢作孚听说回来了这么一位水泥专家,亲自赶到上海,请傅德辉回四川办水泥厂,傅德辉欣然同意。
经过往返周折,最后选定重庆南岸的玛瑙溪作为厂址,1937年建成投产。
这就是当时西南最大的水泥厂四川水泥厂—即后来的重庆水泥厂的前身。但是,投产不久,傅德辉与厂方关系弄僵,牛脾气一发,坚决辞职不干,回家务农,从此不再出山。
自此以后,傅德辉这么一个留学德国的科学人才就隐居在乡间,长期以来不为人知,甚至连村里的干部都不知道。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在当时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偶然,可是事后看起来却又是那么必然!如果傅德辉没有“借钱还不还无所谓”的信条,如果傅德辉没有“打借条”的习惯,如果没有实行减租退押,如果傅德辉没有发那牛脾气辞职回乡,这张特殊的借条就不会被发现。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却以独特的方式再现了事情的真实进程。
事情清楚了。朱德早年的一件轶事得到了证实,一个长期隐居乡下的科学人才后来也得到了重用。
傅德辉在北京学习了三个月后,眼界大开,扫除了胸中多年的积郁,又兴高采烈地回到四川。当时的川东行署任命他为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他的专业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其后,他相继在西南工业部、综合勘查院西南分院等处,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得以一展所长。
傅德辉一生中借出了不少钱,保存了不少借据。唯独保存朱德的这张借据,决定了他后半生的际遇。
他帮助过人民的领袖,理应得到人民的重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