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抗美援朝是中国军队与美军第一次面对面交手,这场战争打破了解放军许多以往的经验,美军凭着强大的火力让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志愿军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作风以及出色的机动战技巧,弥补炮兵火力不足的短板,并逐渐壮大炮兵,到战争结束时,志愿军炮兵基本与美军不相上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1、2、8三个炮兵师共284门骡马牵引的陈旧火炮随军渡过鸭绿江,他们的对手是拥有6049门摩托化牵引火炮的美军,和二战硬碰硬不同的是朝鲜战场上充满了夜战乃至花样百出的穿插战,中美第一次交手的云山之中,39军116师得到炮1师的25团第2营,26团,高炮1团的2个营,军属2个火箭炮连以及师属山炮营的支援,共有日式野战榴弹炮33门、高射炮24门,火箭炮8门,山炮12门,77门炮,刚开始还能打美第1骑兵师一顿闷棒,美第1骑兵师也是王牌部队,迅速发起反冲击,志愿军步兵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甚至冲到25团1营前沿,25团在三四百米距离内进行零距离射击,逼得坦克向后溃退,在炮兵支援下,志愿军重创美第1骑兵师,不过也有很多问题。

第一次战役中,5个参战的炮兵共发射了505发炮弹,志愿军装备的都是战场缴获旧杂式火炮,弹药规格不一致,枪弹、手榴弹多系948年至1950年出厂的,美造弹药无问题,只有日本制造的94、75山炮弹检查264发有22发因引信生锈,装药变质报废,16发弹口塞取不下来,80发日造91式105榴弹药筒20个受潮,,150箱60炮弹全部底火、引信受潮药包变质,射击很不好掌握距离,经常发现包装不好,质量变坏、引信底火前沿背运时丢失,新生产的60弹、82弹在山地20%~30%不炸,日式后膛弹、日式原装炮弹与蒋造及复装的日式炮弹的日造88式短延期引信及复装的改瞬发引信易炸膛。部队只能注意避免混用同式不同地区整修的弹药及引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2月,炮2师在沈阳改装日造96式150毫米榴弹炮和美造M1型155毫米榴弹炮,M1型155毫米榴弹炮是美国1941年研制的新型155毫米榴弹炮,M1型155毫米榴弹炮长7.32米,宽2.44米,高1.8米,全重5.8吨,使用23.4倍身管和新型开脚式大架,初速达563.9米/秒,最大射程达14.6千米,最大射速4发1分,持续射速40发/小时,方向射界从左24度至右25度,高低射界-2度至63度,作为美军炮兵的核心,肩负着“全程火力支援”重任,1943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共生产了4035门,每个步兵师有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营,下辖3个连12门火炮,凭借射程和威力作为师级作战纵深内的炮兵支援火力支柱,通常在进攻路线上设立若干个火力支援点,梯次掩护部队进攻。

在面对德军炮兵装备的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和日军炮兵装备的150毫米榴弹炮,美军占尽优势,尤其是机动性上占尽优势,二战时中国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也接收了36门155毫米榴弹炮,不过不是M1型155毫米榴弹炮,而是,美军远征欧洲大陆时向法国购买施耐德M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的仿制品-M1918式榴弹炮,这些榴弹炮后来在东北落入解放军之手,装备了东北野战军炮6团,即炮2师第30团,炮2师第29团在云山作战搜山时捕获了美军50辆汽车和15门M1型155毫米榴弹炮,运回沈阳换装,这些重炮需要用卡车或半履带车拖带,在没有制空权下很难在朝鲜复杂的山地实施机动。

所以炮2师直到1951年2月再渡过鸭绿江参加第四次战役,为改善志愿军火力作出不小贡献,2月14日,志愿军包围了砥平里,炮25团和炮42团的3个连正好抵达砥平里北面,直接在公路上架上日式野炮、榴弹炮轰了数小时,炮29团第1营在砥平里东面向229高地猛轰,但最终未能啃下砥平里,第四次战役志愿军有127门火炮参战,发射了7921发炮弹,随后炮1师3个团配属第9兵团,炮2师3个团配属第3兵团,共25个炮兵营发起了第五次战役,战斗中炮兵发射7865发炮弹,配合步兵全线突破美军防线,尽管炮兵作用有所提高,但多为骡马炮兵,机动能力弱,又要躲避轰炸,往往不能及时赶到前线,作用还是十分有限。

二:

二战期间,美国步乓习惯了己方压倒性炮兵火力,这使得美国士兵以为在朝鲜战场上的也应该是压倒性炮兵火力,但美军尽管在炮兵上占有绝对优势,可也在志愿军参战后也承受自建军以来“不能承受之重",习惯机械化推进的美国指挥官极不适应志愿军轻步兵打穿插的战术,炮兵经常要面对突然出现在后方的志愿军轻步兵,笨重的牵引榴弹炮在山地环境中的机动性经常无法逃跑,只能丢弃,在战争初期,美军对中国参战决心估计不足,仁川登陆后不懂珍惜弹药,遇上个散兵也轰上半天,直接导致中国参战后美军前线炮兵弹药基数只有0.8,步兵师师属炮兵营几乎都不满编,有时一个炮兵营仅有两三门榴弹炮,师主炮口径应为105毫米,实际配备48门75毫米M116山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7月8日,麦克阿瑟要求参联会尽快再派出11个满编的105毫米榴弹炮营到朝鲜,美国陆军不得不将第2装甲师一部分改编为三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及一个203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营送到前线,到在1950年底,志愿军缴获了500多门火炮,其中有150多门是105毫米榴弹炮,仅第四次战役在美军一个师手里就缴获了28门105毫米炮和10门155毫米炮,有意思的是,习惯使用苏制武器的朝鲜人民军对美式火炮兴趣不大,但对早就熟悉“万国牌武器”的中国军人来说无异是"雪中送炭",特别是比较轻又威力十足的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繳获不少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1门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发射224发炮弹,击溃美军两个营三次冲锋,毙敌500余人,获得了“二级英雄炮"的称号,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该炮全长5.94米,宽2.21米、重2030千克,采用了横楔式炮闩,最高射速可达10发1分,持续射速为3发1分,射程可达11.27千米,还配备了一套相当先进的精密瞄准装置,可在短时间内以比同时代的同类榴弹炮高出不少的精度倾泻大量弹药,全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从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仅需3分钟,一个美军步兵师通常有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每个炮兵营有3个连和一个勤务连,每个连有4门105毫米榴弹炮,每个炮兵营各负责支援一个步兵团,射程和威力足以满足步兵师的需要,成为美军装备最多的火炮,在二战中共生产了8500多门,中国在抗战中接收了476门,当作军级火炮使用,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缴获颇多,成为攻坚利器,到1951年9月底,志愿军共拥有23门美制155毫米榴弹炮,150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129门美制75毫米山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120门日制38式野炮,49门日制90式野炮,156门日制94式山炮,140门日制41式山炮、122门日制92式步兵炮,58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23门日制150毫米榴弹炮,260门苏制76.2毫米野炮,94门苏制122毫米榴弹炮,36门苏制152毫米榴弹炮、69门喀秋莎火箭炮以及3333门60毫米迫击炮、237门81毫米迫击炮、1244门82毫米迫击炮,109门107毫米化学迫击炮,56门107毫米迫击炮、34门120毫米迫击炮、3门100毫米迫击炮,到1951年底,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增加了43门,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增加了200门,苏制76.2毫米野炮增加了37门,喀秋莎火箭炮增加了3门,60毫米迫击炮增加了1229门,82毫米迫击炮增加了473门。

在战场上,60毫米迫击炮轻便灵活,能为一线提供及时的火力,长弹威力胜过山炮炮弹,最适合打密集冲锋的敌人,但是射程只有600米,加药包容易将炮架震断,各部队随意增加药包的蛮干现象普遍存在,装弹速度又超过规定射速,多次发生伤人毁炮事故,82毫米迫击打散兵死角很有效,炮弹消耗最大,但在解放战争中生产的迫击炮弹质量很差,重迫击炮因太重,不适于前方使用,苏制107毫米重迫击炮威力大,平均每门每月消耗291发炮弹,日制94式山炮,日制90式野炮、苏制76.2毫米野炮在战斗中作用较大,美制105毫米、苏制122毫米、苏制152毫米、美制155毫米性能最好,喀秋莎火箭炮性能良好,但炮弹箱太重,国产102毫米火箭质量不稳定,经常发生近弹。

三:

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司令部要求每门重型榴弹炮平均备弹150发,每门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平均备弹240发,其他榴弹炮、野炮、山炮每门平均备弹320发,喀秋莎火箭炮每门平均备弹256发,中小口径迫击炮每门平均备弹400发,大口径迫击炮每门300发,但事实上缺额很多,美制155毫米榴弹缺3600发,美制105毫米榴弹缺33319发,日制150毫米炮弹缺573发,苏制122毫米榴弹缺8640发,日制105毫米榴弹缺8176发,苏制76.2毫米炮弹缺10560发,日制野炮弹缺14447发,美制75毫米山炮弹缺8701发,13式山炮弹缺4800发,36式山炮弹缺20160发,41式山炮弹缺16587发,94式山炮弹缺6297发,91式野炮弹缺240发,各种迫击炮弹缺79万发,只能一边收集弹壳复装,同时在全国清理库存能利用的弹药。

经过努力,到1951年7月底,后勤部门向前线运输了223万余发榴弹和776万余发迫击炮弹,不过由于空中封锁,相当一部分损失在路上,前线炮兵实际平均每门山炮备弹443发,平均每门野炮备弹240发,平均每门苏制76.2毫米野炮备弹748发,平均每门105毫米榴弹炮备弹438发;平均每门122毫米榴弹炮备弹872发,平均每门喀秋莎火箭炮备弹483发,1952年进入阵地战以后,炮兵成为阵地战的重要因素,让美军尝到了不少苦头,连李奇微视察前线时被志愿军炮群急袭击伤了乘坐的直升机,被迫钻到公路旁的洞里躲藏了一天,此后再不敢到前线视察了,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炮21师第203团24门火箭炮在1951年9月1日只打了两次齐射就歼敌500余人,1952年6月,39军进攻190.8高地,喀秋莎"把190.8高地上的美军都烧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志愿军火炮数量的增多,一些部队逐渐产生依赖炮兵的倾向,进攻敌人1个加强排就用了3442发炮弹,防御敌人1个连就消耗3205发炮弹,炮弹消耗量急剧增长,后勤和国家财力非常吃紧,不利于持久作战,为此志愿军制定了火炮弹药消耗标准,攻击1个加强连最多动用10个炮兵连46门炮,每公顷150发,每次16发,1小时4至5次,攻击1个营可加倍,一般不用火箭炮,攻击连阵地不使用152毫米榴弹炮,尽量使用迫击炮,山野炮摧毁1个地堡消耗标准是15发炮弹,榴弹炮是25发炮弹,开辟一条冲锋道路消耗100发迫击炮弹,打1个连开辟三条冲锋道路,打1个营开辟五条冲锋道路,根据以上标准,打1个排要1800发炮弹,打1个加强营要7500发,榴弹、山野、迫击炮弹各三分之一。

到1952年10月,美军发起“摊牌作战",志愿军炮兵拥有野炮507门,榴弹炮578门、火箭炮162门,美军在上甘岭投入了16个榴弹炮营、1个火箭炮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共280门榴弹炮,战役伊始,美军就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志愿军炮2师立即派第29团支援第15军,后再派1个营,共投入54门重炮,又增调了1个火箭炮团,加上山炮、野炮共投入了133门火炮,尽管志愿军已装备不少苏式火炮,但M1型155毫米榴弹炮射程远、精度高,是志愿军手中最重要的压制火力,在43天的较量中,美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志愿军也发射了35万发炮弹,仅10月30日这一天就消耗19000发82毫米迫击炮弹,相当第15军半个月的补给量。

战役开始前,15军的60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山炮都配备了11个基数炮弹,野炮配备了9个基数炮弹,一线连队60毫米迫击炮达22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达18个基数,战役第一天两个高地就发射了四十万发子弹和投掷了近万枚手榴弹,之后每日消耗1.84个基数60毫米迫击炮弹,7.48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炮弹,5.72个基数化学迫击炮炮弹,3.38个基数山炮炮弹,6.65个基数野炮炮弹,整个战役共消耗5113.393吨弹药,每天平均消耗118吨,平均每歼灭一名敌人消耗176公斤弹药,炮2师第29团5连使用1门M1型155毫米榴弹炮连续击溃美军10余次进攻,击毁美军48门105榴弹炮、3门迫击炮,7辆坦克和10座弹药库,全连荣立一等功,这门M1型155毫米榴弹炮也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品。

四:

1953年,志愿军已有13个炮兵师,火炮数量不逊于美军,平均每日消耗168吨弹药,比1952年增加了3倍,在整个战争中,炮兵共毙伤15万余人敌军,,毁伤950余辆坦克、570余门火炮和730余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