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家的伏契克曾有名言:“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自古以来,为了“自由”“平等”奋斗牺牲的英雄不在少数。
他们用生命的代价为我们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城墙,自己则涅灭为尘土,或者如伏契克所说,徒留一些画像或证明,供后人铭记怀念。
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就有这样一座以人名来命名的广场,更令人惊讶的是,名字的主人是个15岁的少年,他就是少年英雄----赖宁。
在森林大火发生时,赖宁毫不犹豫,顶着瘦小的身躯冲向火场,用不屈的意志告诉世人勇敢的含义,最后自己却被火苗吞噬,留给人们无尽的哀思。
少年自有少年志
好的习惯是逐渐养成的,美好的品质也是从小形成的。1973年,赖宁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的一个小村庄,名字的由来起源于父母想寄予他平安宁静的美好寓意。
虽然当地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但父母还是努力将赖宁培养成爱祖国爱他人的好少年,这也为赖宁的榜样思想打下了基础。
赖宁从小便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别人的生日礼物都是玩具糖果,只有他每一次都向父母要求书籍。
兴趣可能是每个人的天赋,但对于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定有努力的过程。虽然当时条件困难,但赖宁依旧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很小的时候赖宁就意识到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当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习时间时,他常常感到懊悔,之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1986年9月,他从全县城乡1264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雅安地区重点中学。
不仅学习优秀,赖宁也早早就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在同学们都在想着当军官和科学家时,他心心念念的却是怎么帮助家乡,贡献祖国。
被问及未来梦想时,赖宁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地质学家,像李四光那样!”小小的赖宁想的是成为地质学家,开发家乡的石棉矿等资源,好奉献给祖国,为祖国添砖加瓦,也为落后的家乡添彩。
可能是因为是山中长大,林中奔跑的原因,赖宁对大山和自然一直带着一种亲近,闲时他会和小伙伴一起探索洞窟,探索自然奥秘。
在他人畏缩不敢前进时,赖宁总是首当其冲,告诉小伙伴们哪个洞氧气更少,甚至会抓几只蝙蝠回家研究。
每次只要听到森林发生火灾,赖宁总是十分难过,经常提醒身边的人要爱护自然,即使碰倒了一株小苗也会小心翼翼地将它悉心栽种。
因为乡镇地理位置的原因,赖宁所在地区时常会发生火灾,但大多数都是小火灾。在自己身边发生火灾时,赖宁也总是奋不顾身,尽自己所能去扑灭火灾。
他的助人为乐,善良勇敢早已被当地人熟知,俨然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面对人们的称赞,赖宁只是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救火牺牲志不屈
1988年,此时的赖宁15岁,是石棉县中学的一名初中生。3月13日下午,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赖宁远远就瞧见海子山上火光冲天,凭借着多次的救火经验,敏锐的赖宁知道应该是发生了火灾。
在察觉到灾情后,赖宁都没有来得及告知母亲,就奋不顾身地投身救火队伍之中。虽然他们一次次地冲进火海,但火势仍在不可抵挡地火速蔓延。
据当时的情况调查,那场火灾火势迅猛,火舌冲到了二三十米高、火速也达到了10米的速度,在庞大的火势面前,赖宁的身躯显得是那么地瘦弱又渺小。
事实上,在90年代的海子山上搭建了大量设施,储备了许多资源。一旦火势不能阻止,那么山上的森林、卫星以及石油公司的油库,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国家的重要财产也将遭到破坏。
不同于其他人,在赖宁心中,救火保护森林是最正常的事情了。在消防员到达后,阻止了赖宁和他的小伙伴们继续救火,由于担心他们的安全,打算让他们远离火场。
他人的劝阻没有阻挡赖宁救火的脚步,也没有动摇他内心的责任和火苗。看着已经努力了五个小时势头仍然不减的大火时,又饥又累的赖宁没时间考虑,转身又愤然投入了火场之中。
数十个小时的努力后,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但留给人们的除了安然无事的森林和卫星,还有这个勇敢的少年的遗体。找到赖宁时,他的腿仍然保持向前攀登的姿势,用最后的意识坚持着使命。
万人送葬永铭记
英雄虽然身死,但留给我们的精神将万代传承,中华民族的灵魂之火亦将永不熄灭。
赖宁下葬之日,在妹妹和母亲的陪伴下,赖宁的遗体被一点点送进墓葬之中。全国数万群众闻讯而来,在场时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人们怀揣着对小英雄最后的敬意前来送行。
人们不只是赞叹赖宁救火的英勇无畏,也有对他身为中国少年依旧不忘本心,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尊敬。
由于赖宁的善良勇敢的行为,国家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甚至把他的事迹放进了教科书中。
时至今日,在四川省的烈士陵园中,还能看到那座屹立在广场中的雕像,雕像上的少年英雄赖宁面容稚嫩但眼神坚定,恍惚间能窥见他英勇无畏的模样和眼神里灼灼不灭的坚定。
结语
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很少出现需要挺身救火的时刻。但少年英雄赖宁告诉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要坚定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不断学习科学文化,培育美好品德,立志做一个有志向、有担当、有理想的有志青年。
同时也警醒我们,赖宁虽然带给我们正面的学习之处,但救助同时也要考虑自身情况。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拥有爱国意识是好事,却需要量力而行。
在遇到情势严重的事件时,还是应该报警或者通知成年人,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完成救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