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毓瑚

农业史学家王毓瑚,字连伯,1907年4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田果庄,中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之后、又转入法国,取得巴黎大学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新闻学三科毕业证。

回国后,王毓瑚先后工作于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为西北农业大学)、国立编译馆、国立复旦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辅仁大学农学系等合并组建成北京农业大学,他被聘为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1952年至1980年,还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王毓瑚的研究工作与学术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从事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52年以后致力于中国古农书整理和农业史研究。

王毓瑚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毓瑚著作

在开拓农史学科的前辈学者中,有所谓“东万、西石、南梁、北王”之说,分别指分处四方的农业部属四个重点农史研究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东万”是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南京)的万国鼎;“西石”为西北农业大学的古农学研究室(陕西武功)的石声汉;“南梁”为华南农大的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广州)的梁家勉;“北王”就是王毓瑚。

20世纪50年代开始,王毓瑚整理、校注了多种中国古代农书,并撰写了《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日本研究中国农业史的著名学者天野元之助先生对此书颇为推崇,1975年、日本龙溪书舍将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与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古农书考》合刊,作为纪念中日友好交流的学术著作隆重出版。

王毓瑚后期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十分窘困,居所是由原来的工棚改修而成的简易平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生活、写作乃至接待来客均在是处,且一住就是八年有余。但王毓瑚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毓瑚治学以见解精深、哲理深邃并勤于切磋琢磨而闻名,学校其它学科的学者们称他为“饱学之士”;如王毓瑚曾明确指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工商业者基本上未真正从事产业经营,而是在流通领域活动。因此,中国社会不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1980年11月27日,王毓瑚病逝于北京;此去经年,如去愿先生安息!

王毓瑚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毓瑚著作

补遗:

如去看到陈士骅之子陈浩在一篇文章中忆及一趣事,涉及王毓瑚,现摘录如下。

北大期间,王毓瑚与陈士骅、邢其毅交好,不时聚餐。某年寒假,陈士骅说要带他吃馄饨,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到了西四牌楼下的一个北京风味小吃摊。落座后,王毓瑚说要做东。

那天晚上,三位教授兴致很高,吃的很开心。吃完后该结账了,王毓瑚抢着说:“掌柜的,多少钱?”一掏兜却发现钱包不见了,急得脸都红了。掌柜的笑了:“王教授,您是老主顾,先走,下次一起算吧。”

王毓瑚追上已提前离开的陈士骅、邢其毅,一脸晦气:“陈老大,你先掏点钱,我的钱包没有了。”这时,王毓瑚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在陈士骅手里;原来不知什么时候,王毓瑚的钱包被陈士骅摸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