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夏天,蒋介石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已进行了一年多。由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领导机关遭受排挤,王明“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占据了领导岗位,在他们的错误指挥下,红军执行全线防御、“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略战术,在千余里的正面战场上与敌人死打硬拼,伤亡惨重,丧师失地,中央根据地被压缩到只剩300余里的狭小地区,形势十分危急。
严峻的形势迫使红军寻找新的出路。中央决定主力红军准备作大的战略转移。为了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需要派一支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敌人的后方进军,以吸引一部门围攻中央根据地的敌军。
这个任务落到了红七军团肩上。
粟裕当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
1934年7月,全军团6000多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为了争取群众,部队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宣传口号。
为什么要用这个口号呢?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强占了东北的大好山河,并扶植了亲日反华的“满洲国”。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怒潮。但是,蒋介石集团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步步妥协退让,对内步步镇压。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国内各界的反对和批驳,在这种大背景下,用“红军北上抗日”来宣传和争取民众,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这次部队的进军方向主要是敌人的后方,对红军不了解,打起抗日的旗帜。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七军团的真实意图是:利用皖南几个县的革命武装暴动的机会,创建皖南革命根据地。
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和破坏,要实现这个战略意图困难重重。
首先是指导思想不明确。军委并没有把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牵制敌人的任务明确告诉部队。当七军团出发后,又不断改变计划,让部队攻打一些敌人重兵防守的城市,而且不切实际地让部队在敌人的老巢建立根据地,使得部队无所适从。
其次,部队兵力不足,难以承担繁重的作战任务。七军团是成立比较晚的军团,6000多官兵中,有2000人是新战士,训练水平和战斗经验都不足。全军团只有一千多支枪,多数战士只好用大刀长矛。
再次,军团领导机关也存在着矛盾。军团长寻淮洲是一位从秋收起义走过来的老战士,有勇有谋,探得官兵爱戴。政委乐少华则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学生官,对“左”倾中央的指示俯首听命,百依百顺。中央代表曾洪易更是一员“左”倾干将,且对敌人的压力内心恐惧,意志动摇,情绪悲观。(后来走上了背叛党的可耻道路)军团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曾、乐二人手里。这使得部队很难摆脱“左”倾路线的影响和左右。
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部队依靠广大官兵的英勇顽强,还是取得了一系列战术上的胜利。克水口、围福州、下罗源、进浙西,一直打到距皖南不远的浙西北山区。由于连连战斗,没有后方,部队因伤病减员严重,弹药也无法补给。我党在皖南组织的暴动,已经失败了几个月。部队在急需休整的情况下,致电中央,希望批准他们在皖赣边建立根据地,因为这里地形有材,物产丰富,群众有一定基础,又可以威胁敌人统治中心沪宁杭地区。但是,中央固执己见,强令他们转到闽浙赣苏区去。从皖浙边到闽浙赣可说是关山万重,敌人一路上设了几道封锁线。但全军官兵服从命令,以鲜血杀开一条通道,抵达指定地点。
从瑞金出发到现在。历时四月,行程三千,克服了千难万险,部队减员一半。不过,七军团的英勇转战,不仅吸引、消灭了一批敌人有生力量,而且宣传了我党的北上抗日主张,开辟了一些游击区,点燃了很多革命火种,功不可没。
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开创和领导的老苏区,对七军团的到来表示极大的欢迎。按照中央指示,七军团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并编为红十军团,粟裕奉命离开主力部队,到闽浙赣军区出任参谋长。这时是1934年11月。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已向西转移,敌人得以腾出手来,集中优势兵力围攻闽浙赣苏区。
这时,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化整为零,上山打游击,以便保存实力,徐图东山再起。但留守中央根据地的中央军区却指示十军团集中兵力,准备消灭来犯之敌,创建新的苏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方针的继续。
为了执行中央军区的命令,红十军团重新配置了领导力量,粟裕被调回军团,仍任参谋长一职。全军共三个师。进入指定区域的谭家桥地区时,与强敌遭遇,首战失利,寻淮洲牺牲,部队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被迫在皖南和皖浙翰之间奔波。庞大的队伍成为敌人追击的明显目标,虽然也打了一些胜仗,但面对日益增多的敌人,部队的战斗力日渐削弱。如果这个时候及时提出分散上山的措施,还能挽救一部分队伍,但兵团领导人慑于中央军区命令的威力,不敢改变既定的战术,仍寄托于正规战。
当部队进入到浙江省的化婆德地区时,面临着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栗裕向军团首长提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应马上率部队转移,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个建议得到方志敏的同意,但受到军团一些首长的反对。他们认为敌人不可能这么快围上来,部队在长途行军作战之后,已经很疲劳,应当休息一夜再走。粟裕则认为敌情紧急,决不能等到第二天,应当连夜冲出去。争执之下,作出一个妥协的决定,即粟裕率先头部队连夜出发,主力部队原地待命。
粟裕率先头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在上半夜完全通过了封锁线,摆脱了尾追之敌。而后续主力却因耽误了时机,被敌人包围在怀玉山地区,经过浴血苦战,终因众寡不敌,而遭失败。除少数人突围出来外,多数牺牲或被俘了。方志敏、刘畴西等主要领导人也落入了敌人的魔掌。几个月后在南昌英勇就义。
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队归于失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