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党争是指统治者阶层为争取个人或共同的政治利益,自行拉帮结派,勾结成利益集团,对异己人士或其他团体进行攻击争斗的行为。党争的结果,使得朝廷官员因派系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排挤;彼此倾轧,争权夺利;任人唯亲,吏治废弛;政治混乱,运转失灵;腐败严重,国力削弱;从而出现巨大政治危机,往往是导致朝廷覆灭的重大根源之一。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都存在或明或暗的党争。其中以东汉“党锢之祸”、晚唐“牛李党争”、北宋“新旧党争”、明末“东林党争”为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朝代灭亡。而党争肇始,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政见观点分歧(意识形态),或出身门第观念(门阀宗族、同年同乡),或血缘身体迥异(外戚、宦官),或利害关系及己(举荐、师门),或个人恩怨排挤(争权夺利)等等,都可导致分化为松散的利益团体。
就唐代“牛李党争”而言,是指晚唐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从朝廷内部到地方政府、藩镇内部展开的广泛权力斗争。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其牵连之广、影响之深,令唐文宗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党争的结果,两败俱伤,使得阉宦得势,藩镇割据严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而究其肇始原因,竟然是由于两场科场案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
一、牛李党争领袖人物关系
1、牛党领袖
牛僧孺(780年~848年),字思黯,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元和四年(809年),以贤良方正科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湜俱为中等。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不叙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长庆三年(823年),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
唐敬宗立,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六年,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用事,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不久卒。
李宗闵(约783~846年),字损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宗室郑惠王李元懿后代。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及第,任华州参军事。唐宪宗元和四年,举贤良方正制科。入为礼部员外郎,随同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唐穆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知贡举。唐敬宗宝历元年(824年),拜兵部侍郎。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八年拜宰相。九年六月,贬为明州刺史,再贬处州长史,三贬潮州司户参军。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迁杭州司马,三年,以杭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为杭州刺史,四年调为湖州刺史。后贬漳州长史,长流封州。唐宣宗即位,迁郴州司马,未行而卒。
2、李党领袖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唐宪宗时期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穆宗继位转翰林学士,改授屯田员外郎。长庆元年(821年)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年)改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不久外放浙西观察使。唐文宗继位加授为检校礼部尚书、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使、西山八国云南招抚使等职。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入朝,拜为兵部尚书,太和七年拜相,加授同平章事,进封赞皇县伯。八年再次出镇浙西。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后再次任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继位,将李德裕从淮南召回朝廷,拜为宰相,授其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继位次日将其罢相,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九月免去同平章事,贬为东都留守,后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病逝于崖州。
郑覃(?-842年),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唐德宗顺宗时期宰相郑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理,历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迁谏议大夫。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给事中。四年(824年),迁御史中丞,十一月,权知工部侍郎。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拜京兆尹。文宗即位,历任左散骑常侍、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太和九年(835年)迁刑部尚书、右仆射兼任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荥阳公。开成四年(839年)罢相守左仆射。唐武宗即位,授司空,同年卒。
3、牛李领袖渊源
牛党领袖牛僧孺和李宗闵依靠科举及第入仕,出身比较普通。牛僧孺是隋代仆射牛弘之后,父亲牛幼简,官职卑微。李宗闵虽然是大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之后,不过已经非常久远,和普通举子无异。二人在朝廷基本上没有根基,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科举及第。二人同科及第,又同举贤良方正科,两次同年,又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因而结下了深厚友情。
而李党则属于权贵之后,依靠门荫入仕。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758年~814年)是唐宪宗时期名相,两次拜相,位高权重。而郑覃则是唐德宗顺宗时期宰相郑珣瑜(738年—805年)之长子。因而二人都无需经过科考,直接门荫入仕。相同的出身,自然容易结交在一起,尤其是后期二人交好,受到牛党排挤,于是相互结党。
二、牛僧孺、李宗闵抨击宰相李吉甫埋下祸根
牛僧孺和李宗闵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同科进士及第。又在元和四年(809年)同时参加贤良方正制科应对。当时正是李德裕父亲李吉甫为宰相,二人年轻气盛,“宗闵、僧孺对策,指切时政之失,言甚鲠直,无所回避”。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李益将二人置于中等,又为不中第者注解牛、李策语,同为唱诽,触怒宰相李吉甫。
再加上同时中第的还有翰林学士王涯的外甥皇甫湜,而在考前没有提及。另外老宰相集贤院大学士裴垍(?-811年)在审核的时候,没有认真审核,发表不同意见,这让李吉甫非常恼火。于是在唐宪宗面前哭诉,认为贤良方正制科有舞弊现象,让宪宗严惩。
唐宪宗当时很依赖李吉甫,于是罢免王涯、裴垍学士,贬王涯都官员外郎,再贬虢州司马,贬裴垍为户部侍郎,部尚书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出为果州刺史,再贬巴州刺史。牛僧孺、李宗闵也被搁置不调,随牒诸侯府。一直到李吉甫元和九年(814年)去世后,二人才得以提拔。
于是牛僧孺、李宗闵二人自然对李吉甫怀恨在心,而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因二人抨击其父之政,自然也是把二人当成仇人,恨之入骨。可以说元和四年(809年)贤良方正科举是埋下了双方祸根。
(未完待续)
2022/1/18榆木斋
主要参考书目:
《后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李吉甫传》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八·钱徽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牛僧孺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三·郑覃郑朗列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四··李德裕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李宗闵传》
《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