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其全词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的构思精巧,其中的爱国情怀等自不必说,但是当今部分人使用其中的部分词句,用以打压他人、自我标榜,所以今日特地在此逐条进行反驳和解释,供自己、他人使用,用于全面思考、构筑逻辑、保护自己。

下文中一和二多用于打压他人,三和四多用于自我标榜。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试想若少年时每个月零花钱仅有10元,结果不小心遗失,忧愁了数月之久。长大后挣工资了,再丢10元可能会毫不在意。看到别人丢了10元忧愁不已,就站出来说:你这个愁不是真的愁。

这里面涉及到的错误是缺乏换位思考,没能真正站在对方的处境下。哪怕是对于自己,也没能设身处地回到自己彼时的处境下。

更何况有些时候说这话的人,也就是说说风凉话,获得些优越感,并不会帮忙真正解决问题。

二:为赋新词强说愁

所有的有记录的文字都服从于作者的某种目的。比如为了“写作被人看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可能会夸大或者戏剧化自己的情感或经历,用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对于如何分辨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赋词,如果写下的文字自己严加保管,妥善销毁,则可以认为是完全为了给自己看的,否则多多少少难以“自证清白”,这个自证包括了证明给自我认同和证明给他人认同。

最后,既然每个人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真实的“愁”,也就是真切地感受到“愁”的滋味,而不存在感受强度的高低之分,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强说愁”一说,因为都是愁。

三:而今识尽愁滋味

越是当下的情绪越是感受强烈,每一次的愁对于彼时的个人而言都未尝不是“识尽”。

根据百度百科,这里的“识尽”意思是深深懂得,而非定义这就是愁能够达到的顶点。

从发展的眼光来说,我们的确可能比过去的自己具备更多的知识,换而言之更加地懂得,这也是“而今”的合理性。但是若把“尽”字理解为“尽头”,那么是否也代表否认了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呢?

四: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道“天凉好个秋”的原因是彼时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忧国之愁是大忌,所以不便直说下只得转而言天气。

而如今,某些人为了故意营造神秘感、表现自己的高深来获得优越感,为了吸引外界的关注,为了展示自己知识、经历的丰富,没事就来一句“天凉好个秋”。比如:中午忘记吃饭了,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