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展厅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展览以苏轼及其诗词为核心,通过“文化+科技”“艺术+技术”的融合形式,带领游客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智慧和当代价值。
11月26日,“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展厅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图为观众坐在“船头”,体验苏轼诗词中的意境。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展览空间还原宋代美学,观众可以感受宋风雅韵
展览空间设计以宋代美学为核心,融合绘画、诗词、园林,通过新媒体艺术手段和装置,将宋代的清逸文雅、苏轼的怡然豁达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步入展览,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与层次分明的光影变幻,引导观众漫游诗意与现实交融的美学体验空间。
展览内容共分为“序:明月”“家风”“人生”“诗词”“美食”“夜游”“谁怕”“互动&文创”八大部分。
“序:明月”部分以中国古代图书装帧“龙鳞装”为灵感,通过艺术装置展现苏轼诗词和画作。“家风”部分复刻了苏轼小时候学习的书房“南轩”,结合墙面呈现的多媒体动态演绎,展现格局远大的父亲苏洵、秉性坚毅的母亲程氏和患难与共的弟弟苏辙对苏轼成长的深远影响。
“人生”部分通过360度全沉浸式多媒体影像空间,重现苏轼年少时青春逐梦、壮年时报国为民的人生经历。“诗词”部分精选苏轼二十余首经典诗词作品,展现苏轼在诗、文、赋、词方面的成就。观众在宋式园林空间中移步异景,感受宋风雅韵。
食客在吧台自选东坡肉、东坡鱼等菜品,将餐牌摆放在指定桌位,就能享受数字化佳肴。“美食”部分还原了宋代热闹的酒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将苏轼发明、记载的一道道美食通过光影呈现在餐盘之中,让观众感受千年前的宋代烟火气,体会苏轼诗歌中蕴含的饮食之趣与人生哲学。
11月26日,中华世纪坛,“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现场还原了宋代热闹的酒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将苏轼发明、记载的一道道美食通过光影呈现在餐盘之中,让观众感受千年前的宋代烟火气,体会苏轼诗歌中蕴含的饮食之趣与人生哲学。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苏轼智能体亮相,可与观众跨时空对话
在“夜游”部分,观众可以走进苏轼的故事之中。乘上一叶轻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之美。“谁怕”部分通过多媒体艺术手段营造一片竹林和巨型蓑衣的视觉奇观。观众犹如穿行雨林之中,倾听穿林打叶的雨声,体会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览还结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热点,让“苏轼”亲临展览现场。“您能为我吟诗一首吗?东坡肉是怎么做的?”观众与“苏轼”热情互动,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一苏轼智能体是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开发的AI互动分身,通过知识增强、角色风格定制等技术手段,结合百余册专业史料书籍等方式进行深度训练,还原了大文豪苏轼的所思所感。
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展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说,以往观众对于诗词的理解仅限于文本的阅读,此次展览通过声光电营造诗词的意境,同时互动性的体验更受青少年喜欢,让大家在观展中体会诗词背后的魅力。
11月26日,中华世纪坛,“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介绍“富得流油”东坡肉文创产品。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此次展览中,“富得流油”东坡肉、“一本万利”荔枝、“蚝气冲天”生蚝、“金榜题名”东坡肘子等毛绒文创产品一一亮相,进行表演式销售。
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培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品牌“如见”将固化“北京首展+全国巡展”方式,打造中国一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数字艺术IP,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薛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