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中国与英国就香港回归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艰难的谈判。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而其中的一次小插曲,却引发了重大波澜。
当时,我国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进行了多达 22 次谈判。这样频繁谈判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也是给英国一个台阶下,我国始终遵循和平解决的原则。然而,我国的和平态度却让英方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还可以进一步争取利益,在谈判中得寸进尺,妄图让我国作出更大让步。
由于手中缺乏有力筹码,英方在多次交锋后未能改变我国的坚定决心。于是,他们想到了利用所谓的 “民意” 来向中国施压。英国方面声称,香港在他们的治理下经济繁荣,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进行改革开放,但在他们看来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不可能让香港继续繁荣下去。他们进而劝我方放弃对香港的驻军,还宣称如果解放军驻军香港,会引起恐慌,导致香港经济陷入混乱。
英方仅用几句话就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心为民的形象,通过虚构的种种因素逼迫中国松口。我国的谈判人员对此毫不示弱,指出英国可以在香港驻军,而拥有香港主权的中国为何不可?并且强调,驻扎的英军军费由香港人民纳税承担,而中国早已明确表示,香港回归后驻军军费由国家承担,人民无需再掏钱。对于英方所谓的恐慌,我方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国驻军只是负责国防,香港内部治安由香港人自己管理。
英方听到这些反驳后,一时傻眼,找不到理由回应。但如果找不到理由,他们之前提出的 “民意” 观点就不成立了。于是,英方又辩称,英国离香港较远,若有问题军队不能立即赶到,所以必须在香港驻军。而中国离香港较近,附近还有大军区,一旦有情况中国军队能迅速赶到,所以中国不需要在香港驻军。我国代表立刻意识到英国的得寸进尺,坚定地表示中国会在香港驻军,而且是常驻,此事没有商量余地。
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许多英国记者趁机提出尖锐的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这些记者经过专业训练,问题极具挑战性。一旦思考不充分就可能掉入他们的圈套。当时,国防部长耿飚由于各种会议忙得不可开交,好久没有好好休息,精神状态不佳。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显得力不从心。有记者提问:“中国会在香港人民都害怕的情况下,还一定要在香港驻军吗?” 耿飚一时没太在意,回答说我军可能不会在香港驻军。这个回答让提问的记者满意,他们开始大力宣传,并将其视为肯定答复。
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因为香港驻军是中国的权力,能够有效防备外来侵略者。耿飚的这句话,几乎将之前的努力毁于一旦。香港问题因此又被拖延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在 1997 年成功回归。
这里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 ——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国在澶州进行谈判,宋真宗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影响了谈判结果。如果当时决策不当,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这与香港谈判中耿飚的失误有相似之处,一个不当的回答可能影响重大历史进程。但不同的是,中国在香港问题上始终坚定立场,最终实现了香港的顺利回归。
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决策和言论都至关重要,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和坚定的立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