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步时,脚是人与地接触的始端,是跑步过程中最易损伤的部位之一。黑趾甲是常见的损伤。它是指由跑步造成的脚趾甲淤青和淤血堆积,常见于拇趾或第二脚趾,在马拉松比赛中的发生率高达14%,影响舒适,有碍观瞻;并且一旦感染,会危及趾甲,导致整个脚趾红肿胀痛流脓。

如何发生黑趾甲,如何预防黑趾甲,哪些跑鞋更能有效降低黑趾甲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护性鞋头设计(右)与黑踇趾发生原理(左)

跑步导致的足部形态变化和鞋内温度改变,都可能引发黑趾甲

一方面,足部形态特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跑10 km,足前掌宽度与足弓高度就会降低。跑20 km,足前掌宽度以及足部整体围度显著减小。

前足宽度的减小将进一步增加鞋头的横向空间,造成足-鞋不适配程度增加,引起足趾与鞋头摩擦增多。本研究发现,相较于跑前和足弓高度降低将进一步改变足与鞋的相对运动方式,影响鞋对足部的包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变化可能引起足在鞋内产生不正常的位移和扭曲,降低足在鞋腔内的稳定性,增加足部受到的非正常挤压和摩擦。黑拇趾风险有随足部形态改变而上升的趋势。

跑步过程中足部不断接触地面,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热能。随着跑步距离增加,前足所有区域的温度都明显递增,其中内侧跖骨区域的温度上升最快且变化程度最高。相关研究表明,温度的变化与该区域所承受的力学负荷关系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侧跖骨区域温度上升也预示了长跑后该区域的力学负荷显著增加。足部汗腺密度高,血管走向错综复杂,由于鞋腔内部相对密闭的环境,长跑后鞋腔内温度升高,引起汗液分泌增加,可能导致足-鞋之间相对摩擦降低,足-鞋相对位移增大,增加黑拇趾损伤风险。此外,足部汗液分泌增加导致局部水分流失增多,也为足前掌围度降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鞋是对足部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护装备。长跑后足部形态与热力学的改变会导致足-鞋不适配程度增大,增加足-鞋之间的相对位移,增加了黑趾甲损伤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买更大的鞋(必然放弃鞋的包裹性),对鞋头进行“抬高”,确保鞋头在前后方向上与拇趾运动保持相对一致性,同时不破坏鞋具的包裹性,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符合大拇趾运动规律的优化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摩擦和冲击,可能降低黑趾甲损伤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长跑后足部前掌宽度和足弓高度均显著减小,同时大拇趾足背区域温度显著上升,大拇趾主观舒适度下降,伴随足-鞋相对位移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黑趾甲损伤。

想尽量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跑鞋的改进思路是对鞋头进行“抬高”的结构改良,减小脚趾与鞋头接触应力,让受力分布更加均匀,以此提高主观舒适度。

文字 | 顾耀东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教授、研究生导师

照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