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身体,过了壮年之后,就会走下坡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是生命规律所致。
一个封建王朝,在过了最鼎盛的阶段,也会走下坡路,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后灭亡,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致。
当一个人身体每况愈下时,我们会让他打针吃药,让他锻炼身体,对身体状况进行一定的改善,延缓衰老的过程。
一个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时,能不能也采取这个办法,来延缓衰落的过程?
答案是:能。这种办法,我们称之为“改革”。推行这种办法的人,我们称之为“改革家”,
中国古代的许多王朝,在衰落过程里都出现过改革家。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唐朝晚期的刘晏和杨炎,以及北宋时期的王安石。这些改革家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进程,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今天,我们着重讲一下张居正和曾国藩,看一看他们在各自的朝代,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来延缓王朝衰落的过程。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他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一次“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由于张居正本人在这次改革里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许多人将“万历新政”直接称为“张居正改革”。这是给了张居正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的历史待遇。
张居正
那么,张居正的改革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在用人,即官员考核制度上进行改革。张居正很清楚,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离不开全国官员的推动;要想改革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打造一支能力过硬、作风廉洁的官员队伍。抓住官员考核制度改革,就是抓住了“牛鼻子”,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张居正将以前流于形式化的官员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出台了“考成法”。“考成法”把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一本送六科,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每月进行检查,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会受到停俸、降级、革职等不同等级的惩处。
第二件改革是俗称为“一条鞭法”的经济改革。在这之前,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在各地利用权势大规模吞并老百姓的土地,却免予缴纳税赋;老百姓无地耕种,却要承担沉重的税赋,以及五花八门的杂税,不得不到处流亡。国家收不上税赋,财政空虚,日子也过得很艰难。
张居正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这个弊端,曾经给嘉靖皇帝打过报告。嘉靖皇帝忙着修炼仙丹,企图圆他的长生不老梦,对张居正的报告视而不见,任由石沉大海。张居正很受打击,心灰意冷的好几年,终嘉靖一朝都不再打报告提建议了。当然,他的改革梦想没有熄灭,依然藏在内心深处。后来,当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有了足够的话语权后,便再次将这项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万历皇帝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张居正派人,将全国所有田地进行清丈,防止皇亲国戚、世家大族隐瞒名下的田地,从而偷税漏税。其次,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归总,摊派到田地里,合并征收银两。这个办法叫做“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堪称双赢,唯独皇亲国戚、世家大族输了,所以张居正推行这项改革,面对最大的阻力不是基层,而是来自于高层。
第三件改革,是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简单地说,就是鼓励大家与北方游牧民族谈生意、做买卖,大伙儿兜里有钱了,日子过好了,能够安居乐业了,自然不会想到打仗。边疆便逐渐安宁下来。张居正掌权几十年里,边疆再也没有发生过大型战争。
说完“张居正改革”,再来说曾国藩改革的事情。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投笔从戎,打了二十多年仗。他对晚清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他在改革的问题上,照样有发言权。
他在很早时,就提出了学习外国人的技术来制造大炮和轮船的想法,后来亲手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清廷创办的第一家生产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在他的委托下,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黄鹄号”
当时清朝人对外国一无所知,很少有人走出国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曾国藩却联合李鸿章,推动第一批学生去美国留学。这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的一个举动。多年以后,这批留美幼童学成回国,成为国家各领域建设的佼佼者和中流砥柱。在这方面,曾国藩居功至伟。
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由于身上带着很深的个人印记,注定不能走得太远,堪称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1852年,当张居正因病去世后,随着万历皇帝对他的清算报复,他留下的改革措施也纷纷被废除。
在那以后,失去了“考成法”的制约,官员不再接受严厉的考核,变得更加腐败、懒惰;失去了“一条鞭法”的制约,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变本加厉地吞并土地,压榨百姓,迫使百姓走投无路,只好发动起义,形成官逼民反趋势;边疆不再开展互市,商业贸易陷于停顿,迎来外族轮番入侵,最终导致1644年灭国之祸……
从这一点而言,张居正的改革,基本上是失败了。这是历史发展必然,不是他个人意志所能转移的。
至于曾国藩的改革举措,由于影响面不大,涉及面不宽,而且都是很具体的事项,没有伤到上层的根本利益,倒是成功地全部实现了。除了他之外,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各地开展的洋务运动,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得这个王朝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甚至被人称为“同治中兴”。
留美幼童
当然,放在历史大背景而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只是对清王朝这座古老大船的修修补补,并不是“明治维新”那种彻底的改革;洋务运动可以延缓王朝衰败的过程,却不能拯救它,因此最终也只有一个结果:走向失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