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先知先觉的领袖,他办学堂,创办报纸。宣传新思想新理论,要大家勇敢地站立起来,向西方国家学习进取,做中国新人。

他的笔杆子不知道唤醒了多少有志青年,那真挚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国热情好像富有魔力一般吸引着读者的心,让读者不得不跟着他的思路走,也不得不随着他的想法去想。他的弟子个个受到他的影响,人人都很优秀,哪一个都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这里面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蔡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锷当年就曾住在昆明金马碧鸡坊内的得意居。

少年蔡锷:勤奋刻苦

蔡锷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13岁就考中秀才,15岁就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梁启超。这真的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在时务学堂,梁启超每天带着学生读《孟子》等书,也读他自己写的文章。学生们听完课做完笔记,他再批改作业给予指导。非常认真,他们关心和讨论的都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热烈而又刺激,蔡锷从那时起就萌发了澄清天下的志向。

因为蔡锷在班里年龄最小,学习又最刻苦,所以梁启超特别赏识他,给了他更多的关心。他的笔记梁启超看得格外认真,批改时也分外仔细,蔡锷写的文章有时候只有三百字,梁启超却常常给他写下一千多字的评语。足以看出梁启超对这位小弟子的喜爱和关心。而且他还经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蔡锷一起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5年10月,蔡锷(中)与友人戴戡(左)、陈国祥(右)在梁启超天津住所召开最后一次讨袁秘密会议

青年蔡锷:精忠报国

戊戌政变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日本,蔡锷后来也和一些同学投奔而来,只是现在他们讨论的和以前不一样了,读的书也不一样了,他们强调敢想,敢说,敢做,独立思考,特立独行。

梁启超在蔡锷的笔记上写道:侵犯人的自由,是第一大罪,自己放弃自由,罪过也一样大。思想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他们还一起讨论国权与民权,师生二人在思想上有着高度的默契。

后来,唐才常发动讨贼勤王的武装起义,梁启超的一些学生不愿在学堂里继续呆着读书,积极参与这次起义,结果赤手空拳的可怜书生死去大半,蔡锷在其中幸免于难,但是此时他很难过的发现,中国不缺少读书人,中国此刻最缺少优秀的军人,所以他决定去军事学校学习。梁启超和他志同道合,立刻疏通关系大力支持。

1904年,蔡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各地想要的稀有人才。23岁的他此时便有一种施展所学知识,训练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以此报效国家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蔡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是蔡锷在日本东京的毕业照。

武昌起义爆发,在云南当旅长的他,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发动云南起义,推翻当地旧政府,然后大胆实施改革,财务重新整顿,军队开始精练,还大力兴办教育,把云南经营得有声有色。

和恩师梁启超一起讨袁护国

这时,袁世凯怕他在云南拥兵自重,所以将他调回京城,名义上是给予重用实则软禁。他明知道袁世凯的目的,但还是希望可以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最后袁世凯却野心勃勃要当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锷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后,将云贵总督李经羲逮捕,掌握了云南省大权。

当时,旧国民党的人都已逃往海外,国内的许多人也被袁世凯收买得干干净净,梁启超和蔡锷决定勇敢地站出来,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拼了命去护国反袁。于是,蔡锷以身体不好为借口,由梁启超负责掩护,离开京城,经过重重阻力返回到自己的云南基地去组织军队。

在和袁军作战期间,蔡锷每日睡觉不到三小时,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沙。在这万般艰难的时刻,他率领着他的军队,以一种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埋头苦干。

袁世凯有十万大军,蔡锷只有三千多人,但是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敌人军心涣散,就不敢和他交锋了,只打算靠着人多困死他们饿死他们。

然而,蔡锷的军队却不是一般的军队。虽然天天忍饥挨饿,但他们都说要跟着蔡将军,为国家而战斗。蔡将军死在哪里,他们也欢欣鼓舞地死在哪里!最后,蔡锷胜利了,各地省市纷纷宣布独立,袁军大败,袁世凯结束了他83天的皇帝生涯。

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三千军队打败十万,蔡锷的精神究竟高尚到了什么程度?能够让手下人感动到这般地步!实在令人惊叹!可惜的是,在34岁那年,他就因病结束了短暂而又光荣的一生。国民政府在长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来表达他们对蔡锷这个大英雄的尊重和敬仰。蔡锷也从此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国军出征前夕,部分护国军将领合影。左起:第一军秘书长李曰垓、第一军总参谋长罗佩金、第一军总司令蔡锷

蔡锷灵柩从日本运抵上海。12月5日,上海蔡公治丧事务所同人举行公祭。梁启超有祭文一篇。此前,他还率其弟梁仲策以及女儿思顺、儿子思成等私祭之。除祭文外,还撰有挽联:

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恸而为谁。

以此来表达对弟子的哀思。

蔡锷的爱国思想被梁启超唤醒走上救国道路,最终也被梁启超尊称为“”中国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