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对战一阶段总结
清日对战从丰岛日军偷袭清军开始,到陆上成欢驿对战结束,为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
日本人可谓把卑鄙无耻诠释到了极致!
因为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和清廷宣战,反而在其国的《日清战史》,诬陷清军先向日方炮击,尤属无耻已极。虽然说“兵不厌诈”,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公法范围之内,也不能如此得没有信义!
丰岛海战,清军可以说准备不足,战舰就比日舰少一艘,同时又被动挨打,北洋主力原本可以在当天接应济远号,可是偏偏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丁汝昌给李鸿章的电文里做了手脚,导致北洋舰队没有按时支援,间接使得操江号、高升号悲剧发生。刘步蟾在后面发生的黄海海战中还会贻害无穷!
回过来再说济远号管带方柏谦,现在的好多资料都认为方柏谦乃是北洋战败的罪魁祸首,当千刀万剐。
方柏谦
但是,单看丰岛海战方柏谦的表现,还不至于被砍头。当时对方柏谦流言很多,以至于我国好多战史资料都采纳了。
有的说他在双方炮战的时候躲在船舱里指挥,不仅不放一炮,还挂白旗跑路,至于吉野号被济远号击中三发,那是因为下面水手实在不能忍受方柏谦避战跑路,而自作主张开的炮……
但是,从对手日本人那边对方柏谦态度又有不同。方柏谦被斩后,日方舰队司令官伊东中将所得之印象则殊不同。清海军将校程壁光送降书晋谒伊东时,伊东问曰∶“牙山之役(指丰岛海战)方伯谦甚谙战术,何故杀之?”程答曰∶“上命也,丁公殊不愿。”以此观之,方氏绝非仓遑逃遁,毫无指挥而侥幸苟免者。
从日方态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还原丰岛海战,前期虽然日舰偷袭,可是济远号作为主力舰,尚有一战之力,方柏谦此时应该是在瞭望台指挥的,等到大副沈寿昌被日炮弹击中死亡后,方柏谦应该是撤回了舱里,(所谓方柏谦逃跑船舱应该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但是指挥依旧。
可以试想如果方柏谦,沈寿昌都挂了,济远号怎么办?所以指挥官不能死。
还有挂白旗这个问题,如果真挂了白旗投降,那方柏谦就不用跑了,他还跑什么劲?而且他和丁汝昌还有渤海接应的约定呢,(虽然丁汝昌没来,可是方柏谦不知道啊!)这个时候他不可能犯傻投降的。只能从战场角度出发判断这是其麻痹日舰企图脱离战场的手段,难道只允许你们日本人偷袭,不允许我们诈降?
方柏谦本人在开战前更是建议北洋集中所有主力舰和日决战或者集中游弋不可分散。说明他的战术素养是过得去的。
以上对方柏谦客观资料出处都来源于洋人哈富门《冤海述闻》池仲祜《海军实纪》张荫麟《甲午中日海军战绩考》。
再说陆军,丰岛海战后,陆军3800人对大岛旅团4000人,从士兵数量上对此差距不大,兵员素质也无差距,(聂士成叶志超部是淮军精锐,)关键就出在了战术体系,清军的战术太老旧了,还停留在站着蹲着放排枪的时候,对堑壕工事不重视,炮兵布置不合理,战场侦查几乎没有!要知道哪怕是冷兵器作战,斥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侦查就不知道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了主攻方向,炮队就部署在了支援不了战场的位置……
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
中日宣战!清军陈兵平壤!
日本先在海上搞偷袭,又在陆上公然开战,这一切都是在双方没有宣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大清国自然是无法忍受的。
终于在1894年7月1日,光绪皇帝下达了对日宣战诏书,痛斥小日本臭不要脸,着令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兵遣将收拾日本人!
小日本这边早就等这一天了,他们这么偷来袭去的为了什么?不就是要和大清国开战嘛!随即日本方面也对大清国宣战了,当然日本把自己表现的纯洁的和小姑凉一样,把所有锅都往清廷这边甩,真是恬不知耻!
欧洲列强都是见缝插针捞好处的,一看没好处了,纷纷宣布中立,吃瓜看热闹。
清军这边总帅为李鸿章,战略目标最初就是将朝鲜日军再集结海军主力于黄海北部,以扼渤海之口,并掩护军事之输送。陆军则集中平壤附近,以击败在朝鲜之日本军。
也就是说,清廷方面压根就没想和日本大打出手,只不过想把日本人从朝鲜赶下海而已。针对日本联合舰队也没有相关决战的部署,只是以防御为主。
清军在朝鲜
这就造成了后面清军方面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
说白了就是大清国这边全是糊涂蛋,(李鸿章也算在内)没有一个明白人!
反观日本方面,毕竟是蓄谋已久。一开始人家的战略目标,军事计划都安排得十分周详。
日军最初目标是以陆军主力由山海关附近上陆,在直隶(河北)平野与中国军一决雌雄。但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看日本联合舰队能不能取得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要想取得制海权就要和北洋舰队决战,只不过日军无论吨位还是舰船数量都略微逊于北洋舰队。
在朝鲜,日本计划用一个师团进攻并牵制清军主力。
如果日本海军不能击败北洋舰队获得制海权,那么日军就退而求其次,在朝鲜增兵把预备去山海关的日军调到朝鲜,彻底击败清军,使得清国彻底退出朝鲜,自己扶持新朝鲜政府结束战争。
日军计划很完备,脸最坏的打算也有布置,最坏的打算就是联合舰队万一被北洋舰队击败,彻底丧失战斗力,那么尽力援助朝鲜的第五师团,然后日军主力坚守本土,防御大清国军队进攻……
当然,日军一切计划都是根据清、日战场的实际情况来随时修改调整。日军甚至在后面北洋海军避战的情况下,还制定出了冬季作战和来年作战计划,而大清国嘛,就一言难尽了。
要我说,小日本真是想多了……
咱们再看清军在平壤的军事部署,到底能不能在路上击溃日军呢?
平壤作为朝鲜之旧都,城垣壮阔,高约十米,基脚厚达七米,南北绵亘十余里,凡六门。南曰朱雀、西南曰静海、西北曰七星、北曰玄武、东曰长庆、东南曰大同。长庆、大同门直逼大同江。玄武门跨山为城,附城一山曰牡丹台,为全城命脉所在。北通义州,为平壤后路孔道,城之东南达王京(即汉城)。西南至大同江口,东走元山至东朝鲜湾。形势险要,诚朝鲜北部重镇也。
所以清、日陆上决战的主战场就必然在平壤了。
清军在平壤部署军队步骑炮兵约一万五千人(野炮四门、山炮二十八门、机枪六枝)共为三十营。在当年七月两国宣战后,清军才布置防御工事,至同月(七月)下旬,已完成工事设备如下∶1.大同门外大同江军桥一座。2.城外北方高地线,堡垒四座。3.城北牡丹台上,堡垒一座。4.城内西庙北侧,兵营一座。5.城南外郭,堡垒及兵营十五座。6.城南亘平川北城一带,利用旧城城墙,修成连续之堡垒阵地。
其全般防御部署如次∶
城北方面∶由奉军六营担任守备,指挥官为左宝贵提督,自牡丹台高地构筑堡垒,以制爱美、坎北两山以南之谷地,并在城壁上,设备胸墙,以固守城郭之凸出部。
城西方面∶由副都统丰升阿统西丹兵八营,及牙山军之一部担任防守,牙山军主力(六营)控制城内,由叶志超直接指挥之。
叶志超
城南及外郭方面∶由盛字军及毅字军之一部约十营担任守备,指挥官为盛军记名提督卫汝贵。
城东大同江之河幅,为五百至一千二百米,任何时机,均不能徒涉,清军将大同江数里之船舶,均控制于右(西)岸,城东南角有一船桥,为两岸之连络。河左岸(东岸)中碑街一长城里附近,增筑堡垒三个,以毅军四营守备之,指挥官为马玉昆总兵,其指挥系统如此∶
总统叶志超∶1.提督左宝贵。2.副都统丰升阿。3.记名提督卫汝贵。4.牙山军叶志超直辖之。5.总兵马玉昆。
明眼人此刻是不是看出来点问题?
对,清军方面在平壤之部署明显不是要把日军赶下海,而是等着日军来把他们赶回鸭绿江!
因为此时的朝鲜日军只有一个师团,其总兵力不会超过两万,其可用之兵也就在一万多左右。
那么清军方面也是一万五千人,还有先进的机枪,山炮,野战炮,如果和日军野战那是丝毫不觑的。而且清军的战略目标不就是把日军赶下海嘛!
搞了半天怎么就变缩头乌龟了?这就得问问前线统帅叶志超了!
那么叶志超在平壤究竟是怎么部署与日决战的?日军又是如何攻下平壤这座坚城的?
咱们下期继续
@真知新坐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