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夏天,粟裕前往烟台看望叶剑英,期间谈起了关于为自己平反的问题,叶剑英当场表态说:
“你的问题应该解决了,等我回北京和小平同志谈一下,你写一份报告吧,把问题全部讲清楚。”
叶剑英与邓小平谈过以后,粟裕向党中央递交了报告,叶剑英、邓小平和李先念随后对报告作了圈阅。
1983年,经过胡耀邦的批示,党中央正式受理了粟裕的报告,并准备派一人与粟裕接洽,可惜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
粟裕没能等到案件复核工作开展,就因病离开人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党中央只好先发表讣告。
粟裕临终之前,曾对自己的骨灰问题作了交代,那就是将骨灰撒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区,并获得了党中央的批准。
粟裕的遗体在被北京火化后,妻子楚青带着骨灰来到南京,对于粟裕来说,将一部分骨灰抛洒到南京是有重要意义的,1949年4月,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解放了南京。
楚青陪伴了粟裕大半辈子,最清楚粟裕心中的想法,为了帮助粟裕完成遗愿,楚青找到了粟裕的老部下王必成。
王必成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当场向楚青作了保证,还给为楚青安排好了住处,让耐心等待通知。
然而,楚青在南京住了好几天,始终没有收到王必成的回复,就开始向王必成询问其中的缘由,王必成只好将一切和盘托出。
原来南京军区大部分领导都愿意帮助粟裕的遗愿,只有副司令员向守志不同意,理由是粟裕还背着“罪名”。
楚青内心十分无奈,却又不想在南京抛洒骨灰的想法,于是请求王必成再帮忙争取一下,王必成自然没有拒绝。
在随后的南京军区工作会议上,王必成再次提出了给予楚青帮助的建议,但是受到向守志严厉批评。
向守志批评王必成被个人情感主导,不按规章制度解决问题,还私自接待楚青,答应楚青的请求。
王必成不服气,就与向守志吵了起来,两人吵到最后,还是向守志的意见占了上风,王必成最后只能悻悻离场。
按理来说,包括向守志和王必成在内的南京军区领导,大部分都是粟裕的老部下,即使不同意帮助粟裕完成心愿,也没必要对楚青冷眼相待,向守志的确有些不近人情。
可是话又说回来,粟裕的平反工作还没有完成,向守志这么做,只不过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楚青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
南京之行受挫,楚青决定先去其他地区抛洒骨灰,并先后去了福建武夷山和山东临沂,将粟裕的骨灰撒在了革命烈士纪念馆。
有了这次经历,楚青意识到必须尽快帮助粟裕平反,才能完成粟裕的遗愿,于是开始四处奔走,搜集平反所需的材料。
在楚青的不懈努力下,党中央在1987年为粟裕遭受错误批判作了说明,为粟裕平反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直到1994年,党中央在报纸刊登了“追忆粟裕同志”一文,算是正式为粟裕平反,此时距离病逝刚好十年。
文章中这样写道:“粟裕同志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批判,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粟裕同志是清白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