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女王复杂、多变、绚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葡萄牙,曾经是海上无可争辩的霸主,并曾与西班牙一起瓜分世界。它自15世纪以来通过大航海运动发现新航道、探索全世界,在新旧大陆建起多处殖民地。并且,通过殖民贸易所累积的天量财富,里斯本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文化与民族的大熔炉。

然而,如今它的世界影响已减弱,即使置身里斯本,想要看清这位海洋帝国的女王的全貌,仍然非常困难。她像一个时髦的女郎,不停更换不同时期的华服与首饰。多条线路走下来,不停打卡地标、古迹,仍然只能得到浮光掠影的片面印象。

现在,英国记者巴里·哈顿著、马雅与张崇静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一书,以形象、细腻的笔法刻画了里斯本,向读者呈现出了海洋女王全面而立体的影像。

线索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以下简称《海洋女王》)一书书名中含有“历史”一词,因而在其7个篇章的架构上,作者哈顿整体上还是采用了历史性线索来组织叙事。7个篇章与历史时期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第一章“三重吸引”从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里斯本所在地建立定居点写起,聚焦古罗马、摩尔人占领及收复葡萄牙等几个阶段;第二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首都”的起点是12世纪欧洲人从摩尔人手中收复失地,重点放在葡萄牙王国经历的两次中世纪重大战争之后的崛起;第三章“黄金年代”的起点是15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其中既描绘了葡萄牙人的海上冒险如何造就了一个宏伟的城市,也揭示了同时期城市堪忧的卫生状况、宗教裁判所几个世纪的恶行,以及葡萄牙被西班牙统治的60年历史;第四章“与非洲的连接”与第三章一样,其起点也是15世纪,但将目光转向了该时期罪恶的非洲黑奴贸易、黑奴在里斯本的生存状况、18世纪后的黑奴解放进程以及20世纪以来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第五章“灾难”从1755年几乎毁灭了里斯本城的大地震开始,但向前追溯到18世纪初的葡萄牙巴洛克时期,向后延伸至震后重建的理性变革时期;第六章“外国统治、动荡和诱惑”始于1807年葡萄牙王室因拿破仑企图吞并葡萄牙而避居其南美殖民地巴西,并详细刻画了衰落的葡萄牙王朝在19世纪经历的动荡与君主立宪后的社会变革,尤其是里斯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第七章“双桥记”则记述了20世纪里斯本的巨大政治变革,从1908年葡萄牙国王及王储遇刺导致葡萄牙君主制灭亡,到30余年的萨拉查独裁统治,再到使葡萄牙重返民主的1974年革命,这一时间线索的终点是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对应关系,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时间重叠,且几乎每一章都与当代的里斯本相联系。例如在第二章,由于主题是葡萄牙人与摩尔人之间的里斯本围城战,因而也涉及了欧洲与非洲文明、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与对立。然而,这种文明与宗教的碰撞并非只能导致爆发于12世纪的毁灭性战争,它还能在19世纪的现代酝酿出里斯本最具魅力的音乐形式——法多。这样,第二章的时间线索被拉长到近900年,跳跃了中间关联性不大的几个时段,但反而加强了叙事的流畅性。又如第三与第四章的时间线几乎完全重叠,但叙事重点则分别放在了犹太人与非裔黑人上。作者感怀这些异乡者的苦难,肯定他们对生根之地的贡献,也多次写到了当代葡萄牙政府尝试纠正历史错误的努力。再一次,时间虽然跳跃,但历史的传承性却得到了加强。

尺度

作为一部城市史著作,《海洋女王》的叙事重点必然是城市内的实体与空间。就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哈顿刻画了里斯本的成长过程——从腓尼基人的港口到罗马人与摩尔人的扇形或三角形城市,到葡萄牙人的城市扩张,再到近现代改革者的两次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生长的动力一直与其作为海港所发挥的政治与经济作用有关,但所连通的世界地区的尺度在不同时期则有大有小,受到各种天灾(如地震)与人祸(如战争)的直接影响,深层因素则是政治、经济与技术领域的变革。

在从腓尼基人、罗马人到摩尔人的时代,人们对(文明)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布罗代尔所界定的“地中海世界”,里斯本也发挥着地中海贸易中间站的角色。匹配这一地位的城市形态,其核心是位于山顶的圣若热城堡,其前身可追溯至罗马人的军营。但到了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随着葡萄牙人在新、旧大陆展开冒险,里斯本已成为全世界的贸易中心。相应地,城市核心从山顶城堡转移到滨河(塔古斯河)王宫;葡萄牙国王的身份从“征服城堡的十字军领袖”变成了“掌控国际贸易的指挥官”。然而,随着18世纪的地震、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与殖民地的不断独立,里斯本出现了衰落,直接连通世界的尺度也重新收缩到了欧洲。不过,作者在最后一章的结尾描绘了里斯本于1998年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一年恰逢葡萄牙最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海路500周年——表达了作者对里斯本昔日荣光的缅怀,并呼应了里斯本作为海洋女王所应有的世界尺度。

城市范围的扩张也牵动着城市内部城区的变化,使得《海洋女王》在每一章都有至少一个着重刻画的城区。例如第一章的重点在阿尔法马区,地震后城市重建的重点在拜沙区等。在城市内部更小的尺度上,哈顿还花了大量笔墨详尽刻画里斯本市内的各个重要建筑。这些建筑在有的章节甚至担任了串联起整章内容的关键角色。例如在最后一章“双桥记”,起到串联作用的就是两座桥梁——一座是独裁者萨查拉时期修建的四月二十五日大桥(1966年通车),另一座是“新的时代”修建的瓦斯科·达·伽马大桥(1998年通车)。作者在章名当中致敬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像《双城记》中对伦敦与巴黎进行了比较,并诠释了革命与博爱思想一样,“双桥记”通过对两座桥梁的建造背景与时代的比较,展现了葡萄牙在20世纪反对独裁、追求自由与民主的过程。

五感

虽然《海洋女王》一书通篇没有一幅插图、照片,但却能给予读者极强的画面感。这是因为哈顿经常综合运用涉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这五感的词汇来形容一样事物。例如,作者描绘里斯本的光线为“一种有质感的亮度、一种奶油般的光泽、既耀眼又丝滑”,就综合用到了视觉与触觉。而在描述16世纪里斯本卫生状况糟糕的街道时,既用了“黑暗”“狭窄”“臭烘烘”3个涉及视觉、触觉与嗅觉的词汇,也用上了听觉——“人们直接在街上倒夜壶,并大声警告‘Agua vai!’意思是‘水来了’”,使得街道的景象跃然纸端。即使是只用视觉词汇,但当配合相应的事物时仍能呈现极强的镜头感。例如,作者描绘了一位普通的里斯本老妇人的异常漂亮的家,从街上望去宛如一幅油画:深绿色的花窗、红色的玫瑰、紫色的绣球花与粉红色的天竺葵。类似的手法也被用于更宏伟的公共建筑,如宫殿、教堂、广场等。譬如作者用“栗色卡拉卡大理石、青金石、奶油色雪花石膏、浓郁的红宝石玛瑙、紫色水晶、黄色大理石和玉石”来形容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呈现出万花筒般的色彩”的宗教艺术作品。造访过这座城市的人都能体会到,里斯本居民对色彩的热爱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临街的四至五层的公寓建筑被粉刷为最柔嫩的粉红、鹅黄、水蓝与淡绿色,在南欧奶油般的阳光下柔和地熠熠生辉。作者也在非洲人社区的现代变化中展现了这一切,并形容这些建筑“充满几何感、色彩斑斓”。

画面感还来源于作者对所刻画事物的罗列式描写。例如,他不厌其烦地列举在黄金时代的里斯本(16世纪)能够买得到的“全球”奢侈品——中国瓷器、印度丝绸和布、香精、没药、珍贵的宝石和珍珠、胡椒、姜、丁香、肉桂、肉豆蔻、藏红花、辣椒、象牙、檀香、乌木、樟脑、琥珀、波斯地毯和装订精美的书籍,而不是含糊地用“来自东方的香料与珍宝”一言以蔽之。类似地,作者还详细列出了18世纪的一则自由黑人的寻人通告:“身体强健,高,笨重,眼睛明亮,精神好,一只耳朵上戴着黄玉石耳环,卷发。”这样,非裔葡萄牙人的形象就变得像照片一样立体而鲜明。

交融

《海洋女王》虽然是一本通俗的城市史著作,但作者哈顿以令人叹服的旁征博引,穿插了音乐、戏剧、电影、小说、诗歌、信件、谚语、绘画、雕塑、技术、工程等极为丰富的史料,涉及的历史人物也涵盖了医生、学者、作家、政客、演艺家、教士、运动员甚至是罪犯。这些与里斯本息息相关的要素围绕一个又一个相互嵌套的主题而交融在一起,不断展现里斯本这位海洋女王的复杂、多变、绚丽的形象。以刻画里斯本黄金年代的第三章为例,涉及的要素有葡萄牙在全世界流行的美食蛋挞、黄金年代通过全球贸易汇聚于葡京的全世界的奇珍异宝、航海时代到航空时代的探险世界的技术、本土人撰写的城市导航书刊与外国人(荷兰)对城市的详尽观察的信件等。然而,作者也从不避讳城市黑暗的一面,包括城市的拥挤与肮脏。当然,由于这是一部城市史著作,叙述的“物”的主题一直是里斯本的有代表性的城区以及各种地标建筑。在第三章中被着墨最多的是里贝拉宫、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等地标性建筑。而“人”的主题则表现在里斯本城市发展过程中或助推或阻挠或使之转向的各种历史人物,如第三章中的葡萄牙国王与西班牙占领时期的几位国王。

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各种要素中,也体现在社会的正式与非正式、顶层与草根中。哈顿不仅描写君王、贵族、军人、教士等传统上被认为是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人物,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民众也有大量着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74年康乃馨革命以后,被选为葡萄牙新生的共和国的拟人化代表,一位16岁的女郎。她的肖像被印在葡萄牙的硬币上。这一做法与其他国家通常只有帝王或君主出现在硬币上的做法截然相反,例如英国的硬币仍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哈顿也为两个国家在气质上的鲜明差异作了明确注解。葡萄牙人与葡萄牙文化的热情、富有灵感等特质,是哈顿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并通过刻画海洋女王的形象而不断深化。

作者哈顿作为侨居里斯本30余年的记者,在观察这一城市时既带有外来者的中性与客观,也有在英国与葡萄牙700余年友好外交史基础上对葡萄牙的强烈好感,更有对多年侨居地的热爱。因而,他自豪地展现里斯本的昔日辉煌,感同身受地记述异乡人在里斯本经受的磨难,同时也能冷静理性地分析里斯本的成败得失。作者的优美文笔,与译者的达雅翻译,也为这本著作增添了让人不忍释卷的吸引力。(作者为浙江大学副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

[英] 巴里·哈顿 著

马雅 张崇静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