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复杂感情和道德感的物种。但美国生态学家马克•比科夫教授在《野性的正义》一书中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件事远非这么简单。就像人类一样,动物中也存在道德。但各种动物的道德标准都有其特殊性,很难互相比较或和人类比较。”
比科夫在书中称,狼群就崇尚某种“公正”。玩耍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狼会故意“示弱”,允许低级别的狼扑在自己身上轻咬,以表明自己并不是那样凶残。
大象也是感情丰富的群居动物。牛津大学动物学系伊安•道格拉斯•汉米尔顿的研究证明,大象不但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并且还会帮助伤病的同类。他讲了一个案例:一只名叫埃莉诺的老母象生了病,象群中的另一头母象小心地帮她、试图让她站起来行走;直到最后,埃莉诺死亡了,那头帮她的母象才离开。
事实上,在群居动物里,为了种族延续,必须要有照顾种族内弱势群体的机制。对于人类,这一套机制就叫道德。
道德的根本在于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保罗•艾克曼在《情绪的解析》书中提出:人类看到弱小的同类所遭遇的悲惨时,心里就会产生类似的悲伤;当自己体会到这种悲伤时,就会明白弱小的同类正在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他就会向期待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这就是同情。这也就是为什么穷人更有同情心、而富人往往会为富不仁的底层原因。只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穷人才能知道饥寒交迫时多么需要帮助,而没有这种经历的富人体会不到、也就无法产生伸出援手的想法。
同情、帮助弱势人群的行为,会得到大众认可和赞扬;这种认可和赞扬,会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同情、帮助弱势群体。人类就是因为有同情心,才没有陷于过度的自私自利,才走出了弱肉强食的蛮荒丛林、告别了动物世界而步入文明社会。
儒家、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里都有这种观点:劝大家有爱心、同情心,帮助需要帮助的兄弟姐妹。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则是这么说,天下最高的学问就是同情弱者、帮助弱者。
大家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这些看似不同的学派,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从某种角度说,这其实和“无产阶级专政”异曲同工。
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但是,成为强者,并不等于取得了轻视、欺压弱者的资格,而是有了帮助弱者的责任。如果放弃这一责任,就根本没有资格做强者。而帮助弱者,也远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仅是给口饭吃、给些钱花的问题。
对失食者,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对一饥民说:“嗟!来食。”饥民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被饿成这个样子。
帮助弱势人群时,一定端正态度;不要让接受帮助的人,同时还受到你的轻薄、蔑视。对失意者,要言语鼓励,给予精神安抚。
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经遇到一个乞讨者,他说:“我饿了,请给一点钱买个面包吃。”
屠格涅夫爽快地答应了:“好!”可是,等他伸手往衣袋里摸时,才发现空空如也、一毛钱也没有。
尴尬的他,只好对乞讨者说:“兄弟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没有带钱出来。”
没想到,乞讨者竟然还是连声道谢。屠格涅夫感到惊奇,就问:“你谢我什么?我连一毛钱也没有给你。”
“谢谢你救了我的命。”乞讨者说,“40年来,我因为贫穷而被遗弃,一直想自杀。你是第一个叫我兄弟的人,使我内心感到温暖。”
对失败者,不要炫耀自己。
炫耀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在对方心中赢得尊重;但是,结果往往招致抵触情绪、甚至敌意和仇视,和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
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其他全部入围者的失败。你每次炫耀成功,都是在刺痛其他入围者的失败。当你夸夸其谈时,你的听众也许正在想: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得意到几时?
不要抱怨人家对你羡慕嫉妒恨;你如果低调一些,这些情况便不会碰到。春秋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制定了一个规矩: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肯出钱把人赎回来,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补偿和奖励、作为行善的回报。
这个规矩执行了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获救、得以重返故国。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是一个有钱的商人。有一次,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补偿。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国家奖励这笔钱,也情愿为国分忧、承担赎人的义务。
这个事情传了出去,子贡赢得了很好的名声。后来,事情传到了孔子耳中,子贡本以为也会得到孔子的表扬,结果孔子却对子贡臭骂了一顿,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把同胞带回国,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国家会给他补偿和奖励。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还能得到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而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后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子贡此举,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自子贡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没有财力无偿把落难同胞带回国内;而他们如果要求国家给予补偿,就会被唾骂。
“子贡赎人”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孔子骂子贡,就是因为“子贡的行为会导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不能返回故土。”
孔圣人就是圣人,看问题有深度。多行善事、不求回报的人,固然也会有;但是,多数人都是希望善有善报的。因为多数人都没子贡那么富裕,国家提供的那些补偿对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假设一个本身就比较窘迫的人,遇到一个需要救助的人;自己伸出援手,会让自己的经济拮据雪上加霜,那么他就要面对一个艰难决定。如果他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援助,肯定会得到补偿、甚至还会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代表多数情况。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道德的水准不应该是珠穆朗玛峰,而应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标准。子贡的错误就在于,因为他的举止,将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少数人专属的奢侈品。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道德水准也存在差异。
南怀瑾先生认为: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
2015年10月,西安某商场陈姓保洁工跳楼自杀。她的同事说出了原因:有个顾客在三楼把包丢了,她捡了,没有及时上交。公司要罚三千,她拿不出来。后来说罚一千,也没有。最后经理说:你走吧,不让你干了。
年父就猜想:找个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很简单、轻松的事情;然后,对于这个大姐来说,找工作也许真的很不容易。工作丢了,她绝望了;于是,走了不归路。
当时,在这条新闻后面,一边倒都是对死者的斥责。有人说:死了拉倒。谁让她心理太脆弱、捡钱不及时上交?被辞退活该,都是贪财惹的祸。
年父当时隐隐觉得:这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道德要求有些苛刻。跳楼的环卫工,只有1600的月薪;捡到钱后,犹豫一下没有及时上交,究竟能算一个多大的过错、让她一个月的活儿白干?
有人说,她的犹豫就能证明她道德水准的低劣。那么,就请听年父讲另外一个故事。
据说,曾有万亿富翁在一个“桃色交易”中对男主角说:我给你一万,要你老婆陪我一夜?要是你是男主角,你会怎么说?
这纯粹是个假设,但是也需要你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的、真的去面对这样的一个选择。如果你没有犹豫,直接拒绝;于是,富翁又增加筹码到十万。
如果你还是没有犹豫,直接拒绝;那么,富翁又不断加筹码,最后加到一个亿。如果,你还说你毫不迟疑、直接拒绝;估计,连你老婆本人都要骂你了,是吧?!
好吧;年父相信你,也相信你老婆。你和你老婆都不为金钱动心,坚持守身如玉。但是,年父认为会有其他人自报奋勇、主动献身,你觉得这么说,有没有道理?……
各位看官,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故事,认为故事里的说法有道理;那么,你怎么会不理解那个月薪只有1600块的保洁工?!为了一亿、要不要出卖自己身体,和为了一个钱包、要不要上交,同样都是纠结、犹豫,难道真的是标的物的钱更多、就更有道德?!
所以,各位看官,放过穷人吧!弱势群体的一些行为,也许真的会让人觉得有所不妥;但是,我们还是要多给他们一些理解、一些包容,这才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的道德!年父如是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