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忌日。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因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18年,华清和去世后,华彦钧继任为雷尊殿的大当家。此后,华彦钧因交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后来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活动,遂以街头卖艺、艰难为生。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1939年,阿炳在族人的撮合下与江阴农村寡妇董翠娣结为夫妇。此后,两人相依为命。
阿炳的朋友、作家沙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他在老师琴房外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个人问他拉的曲子。
老师告诉他,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巧的是,杨荫浏曾在13岁左右向阿炳学习过三弦、琵琶,并学了《三六》《四合》等江南丝竹曲调的演奏法。
杨荫浏向黎松寿询问了阿炳的近况,并说要用从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尽快录下阿炳的音乐。1950年9月2日,黎松寿夫妻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到阿炳、录了音。由此,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得以留存传世。
遗憾的是,就是在那一年,阿炳去世了。阿炳之死,黎松寿在一封信里有详细记载。
- 黎松寿在信中说,自己在观前街口碰到刚从菜场买菜回家的翠娣。翠娣告诉他,这两天老头子(阿炳)病情大见好转,不咳不喘,血也不吐,胃口大好,馋这馋那。
自从受杨老师(杨荫浏)邀请去北京音乐学院开演奏会后,从没离过家门的阿炳,嘴上不断唠叨,可以尝尝坐火车、坐汽车的滋味了。翠娣说,阿炳还让她在殿里烧香求菩萨保佑他早日病好。
11月上旬,我从上海回无锡搭车归家途经图书馆路,忽见阿炳家门口有堆稻草灰烬,门楣上挂着标志家有丧事的白麻布。我脑袋里“轰”的一声响,暗道‘不好。
见到董翠娣后,她边哭边说阿炳病故的经过:“十多天前半夜里老头子突然发病,气喘如牛,大口大口吐血。我慌忙叫隔壁大嫂去请医生,一面帮他摩挲着胸口,隔了半天才苏醒过来。他紧握着我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不行了,医生来也无用……要先走一步了……”
最后,阿炳长长叹了口气说道:“我多么想去北京啊!唉!……”说完,头一歪再没醒过来。
董翠娣还说,阿炳临终前,再三嘱咐谢谢杨老师和几位待他不错的朋友。那天是1950年12月4日。
据说,后来曾有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据说,毛主席对阿炳的《二泉映月》也非常欣赏,曾于1956年、1959年、1962年先后三次听上海民族乐团的项祖英演奏。1962年那次,还是专门邀请项祖英到自己下榻的上海瑞金宾馆演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