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机器人“主刀”是种怎样的体验?

眼下,北京纳通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通科技)正在对接天津的医院,计划将其研发的“智能手术室”进行推广试用。

骨科手术通常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精确度不稳定。“智能手术室”中的关节机器人系统可稳定识别基于骨性结构病变的CT图像(人体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以亚毫米级精度识别解剖位点,辅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规划手术路径。

最近,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互动”频繁。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借助“北京大脑”,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核酸新药创制;纳通科技“北京研发、天津落地”的可降解骨科植入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近年来,三地携手创新,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延链补链,重点发展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4条子链,拥有国药集团、纳通科技、凯莱英医药集团、天士力、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等企业超6000家,去年产业规模达3900亿元,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此背景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现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近千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27家。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约650亿元,同比增长8.1%。

创新提速

三地做大产业合作“朋友圈”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眼下,我市生物医药领域一大批“金点子”落地开花。合源生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NCT19细胞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中国白血病治疗领域首个上市的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产品;凯莱英医药集团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大幅提高了微生物合成红景天苷的产量;津药药业主导产品地塞米松生产规模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落地,京津冀三地企业聚力合作,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

“这两块骨板有何不同?”在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书富指着桌上的两块形状规格相似的骨板向记者问道。

见记者一头雾水,他笑着解释:“左边的是金属材质的骨板,待患者愈合后,需要从体内取出来;右边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降解骨板,它使用的是生物活性材料,可在人体内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患者无需再进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据介绍,这种可降解骨板的研发来自正天医疗的母公司——纳通科技。今年底或明年初,该产品将在京津等地的医院进行为期一年半的临床试验。

“公司的骨科系列产品每年服务国内外患者100多万人。我们对原材料需求很大,从成本方面考虑,通常会就近采购,目前京津冀供应商占比近50%。”许书富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2%。

在京津冀三地积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间的携手创新不断深入。

日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天津法尔玛制药有限公司、艾斯拓康生物医药(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核酸新药创制。

核酸类药物已经成为当下新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斯拓康是我们从北京引进过来的企业,负责上游mRNA(信使核糖核酸)药物和小核酸药物的发现、临床研究及申报;我们负责中游核苷及其衍生物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法尔玛制药负责下游创新核酸原料药的中试工艺开发及放大。”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晖说。

据了解,不只是艾斯拓康,目前,河北仁合益康、河北天成药业等一大批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设立研发中心。该研究院现已聚集18个企业的研发中心,其中,京冀两地项目占比近70%。“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有上百家企业,其中不少是生产型企业,我们正在对接,希望他们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天津。”贾晖说。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扩大产业合作“朋友圈”的同时,也在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拜耳医药、阿斯利康、GE医疗以及威斯克、上海创诺医疗、山东绿叶等超70个项目落地京津冀,总投资额超250亿元;实现广生堂药业、微创医疗等数十家企业在京津冀新设主体。此外,三地依托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天津经开区、石家庄高新区等载体,形成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等领域齐全的产业体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先进制造高地。

链群融合

高端化产业集群蓄能起势

从“一城一企”创新到三地链群融合,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京津冀企业间合作愈发紧密,三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侧重也越来越明显,“北京在创新研发领域具有较强优势,项目到了分析测试、临床试验等阶段,天津的优势就突显出来”。

近日,记者走进今年6月正式投产的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合成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10多家企业的项目正在这里进行中试孵化。算上2021年投产的一期成果转化平台,该公司已累计为近百个团队提供了中试成果孵化服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完成中试放大或产业落地。

据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擎介绍,作为集“创新研发、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公司,该公司去年开展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共132项,其中超纯麦角硫因、微真、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脂肽等原料产品已上市,红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等物质完成中试。

在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按下“快进键”的同时,我市总投资额超百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也在提速快跑。

北京纳通科技集团在津建设的第二总部基地,投产后年产值将增加20亿元;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芬必得”扩建项目达产后,产能将大幅提高,从19.5亿粒/年提高至42亿粒/年;天士力集团与华润集团战略重组项目将推动华润集团把更多的投资、产业、资源落地天津,预计3至5年产值翻一番……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总产值约300亿元。

在重点项目推进和企业加速发展的“引力”下,京津冀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重要聚集地。目前,三地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河北省为两极,通过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联合开展“卡点”攻关与“堵点”招商、探索跨区域协同监管,初步形成“核心带动、园区支撑、链式整合、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此背景下,我市积极打造载体建设,依托保税区打造生物制造谷,力争建成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产业化基地;依托高新区打造细胞谷,构建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药物等共性产业化平台,加快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建设;依托开发区建设核酸药物产业园,搭建核酸药物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北辰区建设京津医药谷,重点发展创新药、现代中药、医养健康和医疗美容服务等领域;依托东丽区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聚焦医疗器械和高端装备两大核心产业赛道,构建医疗器械产业体系。

“我市现已形成体系完整、设备先进、人才丰富的产业创新体系。我们希望利用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优势资源,带动更多优质项目集聚,形成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化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