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也是勇气与意志的对抗。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用独特的战术给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让他们在战史中专门提到:志愿军的手榴弹仿佛“无穷无尽,根本无法躲”。
这样的评价乍听令人惊讶,一枚小小的手榴弹如何在装备精良的美军面前掀起滔天巨浪?
是战术上的精妙设计,还是士兵们敢于近身肉搏的勇气?
在这种近乎绝境的战斗中,志愿军又是如何让敌人闻风丧胆的?
今天,我们将通过美军战史的记载,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探寻志愿军如何用“手榴弹”书写出让世界震撼的篇章。
志愿军的手榴弹,究竟有多猛?
"铁球当头落,恍然大梦醒。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这场正义之战中。
这支刚刚在国内取得革命胜利的军队,武器装备远不如美军精良。
但中国军人有一样武器,却令美国佬始料未及——那就是手榴弹。
美军在首次与志愿军交战时,就对这种武器有了切身体会。
当一个个手榴弹像雨点般从夜空中落下,在他们周围炸出一个个弹坑时,昔日趾高气昂的美国大兵瞬间慌了神。
那种手榴弹密集爆炸的场面,简直像一场恐怖的铁球雨。
一位美军士兵回忆说:"在和中国军队的一夜激战中,仅扔进我战壕的手榴弹就多达63枚!大家都被炸懵了,根本无法防范。"
无独有偶,美军第2步兵师在一份作战报告中也这样写道:"中国人喜欢以手榴弹兵为先锋部队,他们腰里挎着装满手榴弹的布袋,不要命似的往我们阵地扔……那场面,铁球当头落啊!"
想想看,当战火纷飞的夜晚,当你蜷缩在战壕中瑟瑟发抖时,头顶却不时传来手榴弹划破长空的呼啸声,随后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爆炸,被震得耳朵嗡嗡作响,满眼尽是硝烟土雾……
换做你,能不心惊胆战?
据统计,仅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向美军各个阵地投掷的手榴弹就多达上千枚。
这种从天而降的铁球阵雨,把不少美国兵打得魂飞魄散。
朝鲜战场上,"手榴弹"这个名词,就像一记重锤,砸在了美军的脑门上,给他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打仗不远万里,先学扔手榴弹——从红军时期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手榴弹这种简易轻便的武器,为何能在朝鲜战场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这还得从志愿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说起。
那时候,红军刚刚发展壮大,缺枪少炮,武器装备十分简陋,尤其是炮兵火力严重不足。
为了在进攻战斗中形成火力优势,只能依靠步兵大量投掷手榴弹来弥补。
于是,学习使用手榴弹的训练,就成了红军战士的必修课。
这种使用手榴弹的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发扬光大。
许多基层部队连枪都不够,战士手里最多的武器不是步枪,而是手榴弹。
在一场场游击战斗中,红军战士往往凭借敌人始料未及的手榴弹突袭,就能以弱胜强,出奇制胜。
就这样,手榴弹投掷训练在中国军队中代代相传,不断改进提高。
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人民解放军,直至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许多训练有素的"手榴弹神投手",在各个战场上不断涌现。
他们中,就有因一把手榴弹闻名遐迩的传奇英雄。
"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道不应该成为这些英雄的脚注?
傅永甫:手榴弹"活雷锋",3人1小时投掷百枚手榴弹。
三勇士傅永甫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歌唱祖国》里这样唱道:"只要祖国需要,愿作英雄傅永甫。
"在朝鲜战场上,他就是凭借一手精准的手榴弹投掷,成就了不朽战功。
1951年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193师577团受命夜袭美军的233.2高地。
敌人在制高点架起重机枪、火力凶猛,加之山高坡陡,攻坚谈何容易。
侦察兵回报,敌人防线的左侧是一个小山包,地势险要,敌人疏于防范,是突破口。
指挥员当机立断,指派3名战士爬上小山包侧后,用手榴弹骚扰狙击,为主攻部队开路。
肩负神圣使命的,正是以一等功臣傅永甫为首的"手榴弹小分队"。
3人连夜行军,攀上高地,挑选"制高点"埋伏下来。
他们预备了100多枚手榴弹,准备打一场手榴弹歼灭战。
一切就绪。
午夜时分,手榴弹阵雨骤然倾泻在毫无防备的敌人头上!当啷啷啷、当啷啷啷……密集的爆炸声惊天动地,在敌阵地炸出一个个冒烟的弹坑。
美军乱成一锅粥,根本搞不清状况,只能朝着四面八方胡乱扫射。
而3名战士却配合默契:傅永甫负责瞄准投掷,另两人一个打开弹盖,一个递送手榴弹,动作行云流水。
短短半小时内,小分队就投掷了104枚手榴弹!平均下来,傅永甫两手一松,就是一记制敌的重拳。
主攻部队抓住时机,迅速从侧后发起冲锋。
两面夹击下,美军溃不成军,仓皇逃窜。
233.2高地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事后统计,仅傅永甫一个人,就用手榴弹炸死炸伤敌70余人。
一个"炸弹疯子",半小时104枚手雷,其中还有不少是精准制导空爆……傅永甫这等手榴弹神技,在今天听起来仍是令人心惊胆颤的传奇。
凭此立下赫赫战功,难怪他当选了特等英雄,被歌颂为"手榴弹之王"。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纪录竟有朝一日会被人打破。
蔡兴海,手榴弹神投的巅峰,百枚手雷震天响,人称"手榴弹英雄连长"
1952年,中美双方在上甘岭战场血战数月。
苦战中的志愿军副班长蔡兴海,带领9名战士,死守被称为"水泡冈"的597.9高地。
全班仅一挺轻机枪,其余装备只有步枪和手榴弹。
面对美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他们能依靠什么?是信念的力量,是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更是蔡兴海一手神乎其技的手榴弹!
要知道,在进攻时,敌人也学会了提防志愿军的"手榴弹雨",总是迅速躲进掩体。
但蔡兴海投出的手榴弹,可不是一般的手榴弹。
他不仅能扔得又远又准,还能很好地把握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时机。
这种战术叫做"空爆"。
蔡兴海先目测好距离,预判好拉环后的延迟时间,然后用力抛出手榴弹。
只听见嗖的一声破空,铁疙瘩准确无误地在敌人头顶炸开,碎片如同密集的冰雹,将敌人击得血肉模糊。
空爆弹的威力之大,连躲在掩体里的美国兵都无法幸免。
蔡兴海还精心设计了投弹动作,保证战士们掌握抛出时机。
"摘掉引线,绕头转一圈,扔!"就是这么个标准。
11月2日,敌人对阵地发动疯狂进攻,足足7次!蔡兴海和战士们一天投出上百枚手榴弹,几乎全是精准制导的空爆弹。
敌人步兵在志愿军面前屡攻屡败、死伤400余,坚守的志愿军却无一伤亡。
如同一个个爆炸的铁拳,志愿军的手雷,把美军的进攻硬生生砸成了一地鸡毛。
更可贵的,是志愿军战士誓死不退的坚强意志,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炬,照耀着这片滚烫的热土。
蔡兴海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性,创造了手榴弹战术的巅峰,称得上是"手榴弹战神"。
他被授予"特等功臣"和"一级英雄"称号,从此声名远播。
自此,空爆弹战术成为志愿军战士们竞相学习的绝活。
中国军人,终于将手榴弹武器的杀伤力,发挥到了极致。
志愿军"制胜密码",手榴弹里蕴藏着精神力量
1950年10月到1951年,为支援志愿军作战,后方工厂日夜兼程,向前线运送了120万枚手榴弹。
到了1952年,手榴弹产量更是飙升至160万枚!
同志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大家知道,前方将士用生命在守卫着山河社稷,手中的每一枚手榴弹,都可能是扭转战局的关键。
天寒地冻,衣单食缺,但没人喊一声苦。
正如诗人所言:"哪管洋枪洋炮如雨下,有手榴弹傍身不害怕。
用好手榴弹,敌人就变成肉酱罐头啦!"
只有心存信仰,才能创造奇迹。
那些曾经被外界低估的简陋武器,之所以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是因为它们背后,是一个个敢于亮剑的中国军人。
无论是志愿军还是美军,都把手榴弹视为"制胜密码"。
可不同的是:美军把手榴弹当成了攻城略地的工具,志愿军却视之为保家卫国的信念象征。
因为,在每一个中国军人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
在朝鲜战场,在上甘岭,他们用生命浇灌着这颗种子。
最终,它开出了叫做"和平"与"正义"的灿烂之花。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把青春和热血洒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们,早已白发苍苍。
可他们的故事,却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星空中,化作不灭的恒星。
"不到长城非好汉",用来赞美他们,再贴切不过。
因为,英雄的称号,从来不问出处,只认奉献。
我们谨以此文,向所有曾为国尽忠的志愿军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您们,就是新中国最闪亮的铮铮铁骨!
让我们一起,用青春的朝气,传承他们的英雄气概。
哪怕只是手中的一枚手榴弹,也要用它去点燃理想的硝烟,守护和平的未来!
热门跟贴